
定州市文化馆基层惠民演出现场
近日,河北省定州市南城区曹庄子村热闹非凡,由定州市文化馆承办的“大地欢歌 四季村晚”点亮“北方戏窝子”戏曲演出在这里精彩上演。尽管天气寒冷,但阻挡不了广大父老乡亲看戏的热情。活动现场,定州市文化馆戏剧社志愿服务队成员带来了京剧、老调、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
据了解,像戏剧社志愿服务队这样的文艺团队,定州市文化馆共有10支。近年来,该馆积极整合群文资源,在为广大群众搭建平台的同时,各文艺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激活了群众文艺梦想,点亮了百姓多彩生活。
由定州市文化馆倾力打造的“彩色周末”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家喻户晓,已陪伴市民走过了30余年。“该文化品牌不仅为文艺团体和个人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并不断成长。”定州市文艺爱好者杨迎春作为定州市文化馆戏剧社的队长,已和文化馆相伴5年。他表示,依托该品牌,大家切磋技艺、创排节目,不亦乐乎。
今年以来,定州先后举办“汉服大赏·唯美定州”定州首届汉服文化节和“东坡行旅知定州”文化旅游节,定州市文化馆各文艺队通过汉服走秀、文艺演出、创意表演等活动,给广大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深受群众喜爱。与此同时,定州市文化馆相继举办了“大家唱大家跳”“广场舞大赛”“乡村村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品牌文化活动百余场,做到了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场景,广大群众热情参与,活跃度不断提高。
如何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乐享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除了老品牌,“文化走亲”成为定州文化活动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定州市文化馆先后与迁安市文化馆、河南舞阳文化馆联合开展了线上书画展;邀请邯郸市豫剧团等艺术院团来定州开展70余场演出;推动辛集农民画优秀作品全国巡展走进定州……
定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会坡表示,随着活动的逐渐成熟,“文化走亲”也由最初的村与村、乡镇与乡镇之间,逐渐拓展到市与市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交流。近期,定州市文化馆与广东省文化馆联盟、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将“文化走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为群众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大激活了群众的学习热情。为有效衔接群众的“订单式”需求,定州市文化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声乐、舞蹈、曲艺、美术等专业老师,特聘老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文化馆内或下沉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营等地进行公益培训、辅导、讲座。
今年以来,定州市文化馆多次举办少儿暑期声乐、舞蹈、美术、腰鼓、影视表演培训,成人声乐、舞蹈、戏曲、曲艺、摄影、手风琴等培训,以及“指尖上的非遗”——花馍、剪纸培训和化妆、养生、反诈骗、管乐等公益讲座。艺术普及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同时,利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发布自行录制的艺术短视频微课堂,实现“指尖云端”的艺术普及,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定州市文化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也大大激发了群众创作活力,形成了良性互动。2022年,由该馆参与创作的舞蹈《定瓷》入围全国第19届群星奖决赛;2023年,定州市子位吹歌在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中,喜获“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优秀乐种组合”。近期,定州市文化馆已完成以成语故事“倾国倾城”为脚本的《佳人曲》拍摄;舞蹈《蹴球》已完成实地调研,正在创编中;小品《差一点》剧本正在修改中;定州文旅宣传微电影《人面桃花》《陋室铭》已纳入2024年拍摄计划。
“获奖作品是对群众文艺创作的肯定,更是群众文艺活力的最好见证。”王会坡表示,定州历史文化厚重,立足定州秧歌、子位吹歌、定瓷等文化代表,定州市文化馆引导群众将其融入文艺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定州秧歌小戏《骆驼湾》《乡邻情》、舞蹈《定州缂丝》《丝丝入梦》等,原创作品被多次搬上舞台,在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讲好定州故事、传播好定州声音。
(定州市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