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最美的中国》
日前,在2023年全国广场舞大会成果展示——“广场舞之夜”上,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带来的舞蹈《最美的中国》,展示了新时代西安群众文艺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陕西赢得了荣誉。近年来,西安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持续发力、佳绩不断,继2022年3部群文作品挺进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后,今年又有5部作品摘得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桂冠,在全省11地市中独领风骚。
精益求精,携手创造群文新高峰
“耽误人家排练冲刺群星奖损失就大了,我必须去!”这是小戏《供应链》中郝时代的扮演者勾彪与妻子的对话。之后,勾彪暂别妻女投入封闭式排练。半个多月后,当妻子和女儿在电视上看到勾彪摘得群星奖时,激动的泪水滚落下来。
除小戏作品《供应链》外,由西安市报送的音乐作品《丝路回响》、舞蹈作品《秦声吼山河》、曲艺作品《为了这一天》《燃烧的音符》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在全省20个群星奖名额中,西安占5席。“这是我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骄傲,更是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里程碑。”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群星奖演出没有专业演员,但广大群文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在创作中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由西安市群艺馆创作的陕北说书《为了这一天》,以追忆与观察相结合的形式,借助风趣诙谐的语言和红歌演唱,赢得观众的赞誉。“来自延安、榆林、西安三地的演职和主创人员反复推敲作品,从唱腔唱调到表情姿态都精心设计,只为让作品更好地呈现。”节目主创之一、西安市群艺馆副馆长刘素红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骄人成绩的背后,有着广大群文工作者在平日的付出。在群众文艺人才培训方面,西安先后举办普及型戏剧教育教师培训班、群文干部戏剧培训班、戏曲干部培训班等,举办各类线上公益课堂慕课培训,并积极开展文旅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专项工作,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夯实人才根基。西安市群艺馆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40余次,培训近万人次。
歌咏生活,扎实开展创作和演出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器乐合奏《丝路回响》以马头琴、二胡等乐器,分篇章展现东西方音乐融汇的态势、各民族团结友爱的面貌,传承丝路文化。
“将众多民族代表性乐器相融在一个舞台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节目主创之一、西安市群艺馆馆长白利群表示,作品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学追求,唱响丝路合作的时代乐章。
“倒下,站起,相互搀扶,相互托举……纵然身负重伤,纵然被敌人围剿,却毫无惧色、宁死不降!”观众覃先生表示,群舞《秦声吼山河》一开场便吸引了他。
据介绍,节目的创作灵感来自西安易俗社在抗战时期奔赴前线,利用舞台作阵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尖兵的故事。舞台呈现上,节目融合了秦腔元素,通过古今交融、虚实结合的方式,将3名战士遭敌围剿而顽强抵抗、宁死不降的精神呈现出来。
“在文艺创作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给予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可以扎实开展创作和演出,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白利群说。
守正创新,把好作品送到群众心坎上
“金秋的中国劲风飒飒,集结在镰刀斧头徽下……”不久前,西安市群艺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特别推出原创歌曲MV《出发》,以豪迈的气势,生动诠释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西安市群艺馆推出的原创歌曲MV《清风盈门》《看见了长安》《爱长安》、快板MV《清廉花开》以及方言歌曲MV《biang》等作品,书写西安、关注热点,与老百姓共情。“一首首歌曲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西安的美好。”一位西安市民说。
“时代在发展,群众文艺惠及群众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文艺惠民成果。”白利群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彰显群众文艺精品力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真正把有营养的好作品送到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