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文物 | “高枕无忧——中国历代枕文物特展”即将亮相河北博物院

2023-07-21 17:30 来源: 文旅中国

7月22日,由河北博物院联合南越王博物院、邯郸市博物馆举办的“高枕无忧——中国历代枕文物特展”将于河北博物院北区13、14号展厅开展。

万千枕中生百态,一枕清凉入梦来。

枕与睡眠息息相关,古人云“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欹”,它的创造和使用主要就是为了使人的休息和睡眠更加舒适,作为夜寐小憩的不可或缺之物,它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诞生,又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完善、丰富和发展。枕,材质多样、造型别致、装饰精美,既是日常的实用器,也是匠心独具的艺术品。

枕,是生活中的艺术,也是艺术中的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它凝聚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审美和反思,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祈愿;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传递文明的使者。

本展览展出南越王博物院藏枕196件、邯郸市博物馆藏瓷枕5件和河北博物院藏瓷枕17件。其中,南越王博物院有50余件文物是首次在院外展出。时间跨越了西汉到近现代各个阶段,分为“枕·文化”“枕史掠影”“枕之形”“枕之纹”“枕之工”五个单元,通过枕的文化、历史、形制、纹饰和工艺,展示内涵丰富的枕文化及枕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和审美情趣。以枕为媒介,让文物说话,展示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体现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通过枕文物中蕴含的吉祥寓意,深入了解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展览,先睹为快吧。

序厅:枕·文化

枕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它以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属性凝铸成内涵丰富的中国枕文化,融入了社会的审美及古人的情感,并传承至今。与婚姻爱情结合,衍生出“结发共枕席”“千年修得共枕眠”“鸳鸯枕”;与隐逸结合,便有了“漱石枕流”的典故;以枕为媒与梦结合,留下了《枕中记》的千古传奇——黄粱梦。

“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欹。”  白地黑彩“欲作高堂梦”腰形枕    金   邯郸市博物馆

酱釉“曲肱代枕”元宝形枕   清   南越王博物院

第一单元:枕史掠影

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发现最早枕的实物,汉代上层贵族以玉石枕随葬。隋唐时期,陶瓷业兴盛,瓷枕渐趋普及为日常用具。宋辽金元时期瓷枕文化的发展达到巅峰,至明清以后逐步衰退。

丝囊珍珠枕的部分珍珠    西汉   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

三彩印花扁方形枕    唐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黑彩“去邪避恶镇宅大吉”符箓纹叶形枕   金   河北博物院

贴印双喜凤纹方形枕   20世纪50—60年代   南越王博物院

第二单元:枕之形

我国历代枕文化连绵不绝,相比如今形制单一的枕头,古代枕式可谓丰富多彩。除了日常所见的方形、腰圆形、束腰形、多角形枕之外,古人还创造出元宝、如意、婴孩、虎、狮、猫、狗等特殊造型的枕具。

白地黑褐彩花卉纹卧妇形枕    金   南越王博物院

三彩卧兔形枕   唐   河北博物院

三彩钱纹蝴蝶形枕   清   南越王博物院

第三单元:枕之纹

古代工匠善于将自身所见山川、花草、猛兽绘成图案饰于日常器具中,也时常把诗文辞赋、警示俗语刻在身边陪伴之物上以传承和教化。其上所书诗文自在潇洒,所绘花草柔韧有力,所饰猛兽威风凛凛,所画婴孩天真无邪。古代百姓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之道,就在枕上这一片小小天地中,悄然展现。

白地黑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腰形枕   金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黑彩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珍珠地划花双凫纹腰形枕   北宋   南越王博物院

第四单元:枕之工

古代工匠们用一双巧手,架起时空的桥梁,将已化作尘埃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消失于沧海桑田的神话传说、市井街巷,以娴熟的技艺,刻、剔、划、印,极尽其能;青花粉彩,色尽所用;最终聚之于一方瓷枕,流于后世你我眼中。

绿釉印花连钱纹束腰形枕    金   南越王博物院

酱釉卧狮座枕   金   南越王博物院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图片由河北博物院提供)

责编:秦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