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知名的“土楼之乡”,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遵循守正创新理念,加强土楼保护传承利用,一体推进全程管护、全面保护与全员联保,推动土楼与民宿、旅游、数字文创、广告传媒等跨界融合,全面激活“福建土楼”文旅IP新动能,推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永定区已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9个、省级传统村落21个,创建了4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入选2024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被列入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福建省首批文旅特派员试点县名单,获评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
坚持保护优先,让“世遗不遗”。一是全程管护。聚焦土楼管护主要环节,实施普查认定—测绘建档—编制图则—修缮加固“四步法”,按照一点一策一楼一档,精准普查登记围合式土楼1768座,量身定制开展定线落图、公布挂牌、安全体检。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土楼进行日常加固维保,建立土楼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远程动态监测机制,常态化动态清零安全隐患,筑牢土楼安全防线。
二是全面保护。健全完善土楼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按照“多楼合一、区域整合”的思路,以23座世遗本体楼为核心,对登记在册的全部土楼全面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创建形成世遗传承型、红色传承型、华侨反哺型、乡村振兴型4个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
三是全员联保。构建区、乡(镇)、村、楼四级管理网络,强化土楼传统风貌管控。在福建省率先成立县级文物局和土楼保护中心,出台《永定客家土楼保护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开展土楼保护治本攻坚行动;设置土楼保护管理所、景区执法中队及文旅办,落实乡镇属地监管责任;成立土楼保护管理小组、修订村规民约、组建志愿者队伍、巡查小分队,有序开展村级日常管护;各楼成立宗亲理事会、设立安全员,形成护楼强大合力。
坚持创新发展,让“土楼不土”。一是塑造品牌IP。强化品牌塑造,依托各类媒介植入“福建土楼”IP,将民俗活动、大型赛事、影视创作、文旅直播等作为活化土楼IP的有效载体,推动各类大型文体活动以土楼冠名,《福建如你》MV等20余部影视作品在土楼取景拍摄,创建形成“土楼故里·客家永定”文旅新品牌。
二是激活文化元素。聚焦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等,充分挖掘土楼文化内涵,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理念,打造以客家家训馆、家风楼、婚庆馆、福文化馆、建筑文化展示馆、民间绝艺馆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展馆,以初心楼、万源楼、忠诚馆、红军标语展陈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展馆,推动知名指挥家郑小瑛祖居“振声楼”打造乡村音乐课堂,设立复兴书屋,千年土楼实现蝶变焕新,重新“活起来、火起来”。
三是灵活引进资本。成立土楼文化银行,设立土楼保护管理专项基金,采取赎买、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形式撬动资本力量参与,与腾讯互娱公司合作打造“土楼+电竞+沉浸式体验”多元一体的沉浸式国风电竞体验文旅项目,推出裸眼3D土楼光影秀、土楼数字人楼晶晶、《梦回土楼》文旅夜游项目。2024年1月至5月,永定土楼景区接待游客269.5万人次,同比增长38.49%,门票收入7144.44万元。
坚持文旅融合,让“远村不远”。一是打造文旅引流新通道。聚焦重点文旅市场客源引流,加大投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跨省通道与县内要道布局,不断优化文旅交通路网,打造形成莆永高速公路、靖永高速公路、国道G235线等六大省际公路入境格局。开通土楼景区旅游班车,设计环土楼景区精品旅游专线,有效串联不同景区,打通土楼全域游大动脉。
二是盘活土楼旅居新空间。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发展中活化,成功推出读旅朝阳楼、东昌楼、升恒楼、香叙环兴楼、外婆家等一批高端特色民宿,形成岩太、初溪、高东、南溪、富川等五大土楼民宿集群,“住在土楼里”成为旅游“打卡”新时尚。
三是探索跨村联营新模式。依托党建跨村联建,实施文旅产业跨村联营,探索乡村旅游土楼模式。依托各村文旅资源禀赋,推动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在文旅产业发展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全面布局完善休闲农业、产品加工、特色餐饮、家庭工坊、农耕研学、文旅康养等产业链条,打造“土楼十里长廊”“最美田园风光”等6条土楼乡村旅游示范带,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