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年前,苏州昆山人梁辰鱼凭借一部哀感顽艳、荡气回肠的传奇《浣纱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浣纱记》“罗织富丽,局面甚大”,上演后风行一时、影响广泛,对推广昆山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昆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时光荏苒至今,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文件精神,纪念梁辰鱼为推广昆山腔、昆剧作出的巨大贡献,实施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苏州市自2021年起推出剧本储备“百部计划”重点项目——“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每年定期征集并购买、储备一批优秀剧本,旨在搭建好剧本征集、孵化平台,积极推动优秀剧本搬上舞台,发现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创作人才。
日前,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颁奖暨剧本签约购买仪式举行,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10部剧本,其中7部剧本与苏州相关国有院团、民营院团、青年剧社达成合作协议。获奖剧本作者也纷纷吐露心声,表示将会更加积极地投身江南文化等题材的剧本创作,共同参与到苏州舞台艺术事业中来。
情不能已,做人为先
一等奖作品 昆剧剧本《林屋洞》 作者:程越华
创作昆剧《林屋洞》,源于对安定先生(胡瑗)的崇拜。他的“明体达用”思想不仅被朱熹奉为“百世之法”,至今又与时俱进,可谓我国首位提倡重视培养技能人才的大教育家。由他发明的“苏湖教法”,不仅开启文理分班教学先河,诏为“太学”普及神州,甚至影响全球。历代名家对其赞颂之辞,络绎不绝。欧阳修于《胡先生墓表》中曰:“先生之德在乎人”。宋神宗赞之:“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范仲淹谓之:“孔孟衣钵,苏湖领袖”……
因此,创作昆剧《林屋洞》,是契机使然,也是必然。如何取材,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以更有效的舞台剧情让观众了解胡瑗、记住胡瑗、爱上胡瑗?我权衡了多日,决定写胡瑗的爱情。借助触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剧情中见缝插针地贯注其思想,让观众看到一个有情有义、自律自警、“舍小我成大我”的胡瑗。
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堡,出生于江苏泰州(现南通如皋)。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受范仲淹邀请,任苏州州学教授,推行文理分斋教学法。他也曾到湖州从教。后来,由胡瑗开启的“苏湖教法”被朝廷诏为“太学”,胡瑗迁调汴州,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掌管太学等等。67岁时,胡瑗因病奏请回杭州长子住所颐养天年。其时,他的结发妻子早已去世,长子胡志康任杭州知府。
时年六月初六,胡瑗于杭州病逝。翌年十月初五,胡瑗的灵柩安葬于湖州。胡瑗为何葬于湖州?为何不葬于杭州?为何不葬于苏州?为何不葬于出生地泰州(如皋)?
这一困惑,给予我很大的创作空间。苏州与湖州一湖之隔。史载胡瑗不仅要求学生“知行合一”“明体达用”,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感观山河风物,博闻长识。他曾携诸生游赏苏州诸多名胜。享有天下“第九洞天”的林屋洞,位于苏州西山岛,曾经吸引历代名家前往探幽,甚至隐居。西山岛与湖州遥遥相望。我的思路逐渐明朗:林屋洞见证千年沧桑,也见证了胡瑗与孟琴的凄美爱情。于是,我将剧名定为《林屋洞》,并且定下题旨:情不能已,做人为先。
剧中,“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纵然丑妻目不识丁,却绝不纳妾;一眼终生的孟琴,偏偏非胡瑗不嫁。林屋洞内,女扮男装的孟琴寻机投怀胡瑗。胡瑗得知孟琴是裙钗之身,甚为震惊,毅然将孟琴逐出山门。然而,逐琴容易忘琴难,不尽情尘不老天。嘉祐四年秋,胡瑗自汴州回杭州颐养天年,归途决定绕道苏州西山岛,重游魂牵梦绕的林屋洞。千古遗憾,尽在物是人非。林屋洞犹在,奈何伊人不复。白发苍颜的胡瑗悲痛不已,立下令人动容的遗嘱。
剧本初稿完成后,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反复修改和打磨,力求精益求精。由衷感谢“梁辰鱼杯”主办方,以及诸位评审专家看中这部戏。如此公平公正的大赛,不仅奠定和提升了“梁辰鱼杯”品牌的公信力,也坚定了我以及更多同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的意念,坚定了我们努力创作更多更好作品的信心。
变与不变,寻根北平
二等奖作品 话剧剧本《北平荷花香》 作者:张钰铖
创作《北平荷花香》,源于对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魅力的喜爱,尤其是被称作“北平”的那段历史时期。
现在人们提起北平,多是一种文化想象。比如,“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历史上,北平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方面,由国都、皇城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二线城市,对许多市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用张中行先生的话说,不啻为一次“小型易代”。另一方面,“因祸得福”,北平被当时的政府定位为文化之都,得以逍遥于近代城市发展轨迹之外,避开了钢铁水泥和车水马龙,没了皇帝和军阀,剩下的只有六朝古都、燕京八景、高校林立、文人簇拥,交织成独特的京派文化。
故事地点,我选择了荷花市场,一个极具民俗的地方。也是在偶然间得知,现在被称为“酒吧一条街”的什刹海荷花市场,一百年前竟是北京最著名的消夏胜地。逛藕局,品河鲜,听大鼓,是当时北京市民的夏季时尚。就连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大文人,都是荷花市场的常客。老舍先生曾在《北平的夏天》里详细写到“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想到此,我脑海中的画卷徐徐展开:一百年前的某个夏天午后,什刹海边的一棵大柳树下,一群来逛街喝茶纳凉的新旧市民,忽然听到北京要改成北平、从此不再是天子脚下的消息,会是怎样的反应?故事由此开始……
我将全剧分为了六幕,以时间为轴,故事主线是“变与不变”。明线是围绕北平名字的变与不变,北京人的各种反应,暗线则是北京人乃至中国人精气神的变与不变。
最后想说的是,苏州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我从小就对这座城市心驰神往,后来在求学路上有了一年交集,在人生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能用这样的方式和苏州结缘,是我多年来的梦想。
小楼犹在,情缘不止
二等奖作品 话剧剧本《小楼风影》 作者:王洁
话剧《小楼风影》的创作源于对民国题材的喜爱,我对作为民国建筑代表的中央饭店尤其感兴趣,红色特工钱壮飞曾在这里设立过长江通讯社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而中央饭店旁边的一栋小楼据说是当年的正元实业社,实际上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中统的前身),我将这栋楼设置为《小楼风影》的发生地。
“钱壮飞智截密电”这个题材曾被多次演绎过。大革命失败后,钱壮飞改换姓名来到南京,打入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做徐恩曾的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晚,他独自值班,连续截获武汉发来的6封特级密电,在短暂的时间内,他策划筹谋,及时将密电内容传送出去,为中共地下党中央的转移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做了大量的资料储备,包括文字的、视频的,发现对这个题材进行深入演绎的可能性很大。同时,我也去发生地踩点,主要是中央饭店,还有南京市公安局,我都去观察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还是中央饭店一楼的咖啡厅,它太像我心中的民国了——光影斑驳、错彩镂金,古典的沙发上也许曾坐着身着旗袍的优雅女子,但此刻已人去楼空;灯光昏黄,玻璃上隐隐映着外面的花草,透着神秘与寂寞。这种感觉不仅让我深陷其中,也始终笼罩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
《小楼风影》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谍战剧,或者说,追寻潜伏者不是这部剧的目的。在序幕中,我便交代了主角是个多面者,观众一眼就能判定谁是潜伏者,因为不是线性叙事,所以也不影响悬疑感。我采用的是“罗生门”式的套层结构,分别以“听风者”“捉影者”“叛逆者”“送信者”“继任者”的视角来重复讲述这一故事。“听风者”对应的原型人物是钱壮飞,“捉影者”对应的原型人物是徐恩曾,“叛逆者”是顾顺章,“送信者”是钱壮飞的女婿刘杞夫,“继任者”是我虚构的人物,结尾处她的定格是在致敬“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人物——李白。重复讲述的前提是补充信息,目的是推进剧情,用一条“唤雨行动”计划串起整个线索,随着讲述的信息逐渐增多,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剧情和情感达到最高处,而主人公的真正目的也在此时得以达成。
剧本能获得“梁辰鱼杯”剧本奖我已经很满足了,能与老谭戏剧工作室签约真的是在我意料之外,这离不开主办方的积极推荐和大力扶持。苏州此次搭建的“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的平台,不仅将获奖剧本向院团做推荐,并且以资金扶持、第三方协助的方式共同促进优秀成果转化。这不仅保障了苏州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给全国各地的剧本征集工作提供了一个借鉴。整个过程的公平公正也给了戏剧工作者很大的信心与鼓励,更加激励年轻编剧努力创作好剧本。
为情所感,为情而歌
三等奖作品 苏剧剧本《齐贤绸娘》 作者:王卫国
苏剧《齐贤绸娘》是一部表现江南民风民俗,写织绸女爱情与生活的古装戏。丝绸是苏州的名片。我想,写织绸女的悲欢离合应该是能表现江南文化、苏州特色的。
剧中,织绸女沈玉瑛、她的丈夫机修工章炳生、她的妹妹、她的母亲4个人组成了一家人。宫廷织造都监李政、李政的母亲李母、李政的儿子李云3个人组成了另一户家庭。一户是普通的织绸人家,另一户是官宦子弟,两户人家有着巨大的落差,却因为织绸纠葛在一起。有落差就会产生传奇,产生悬念,就会有戏。
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我想,宋金战争是合适的,因为战乱才会使两户有巨大落差的人家产生联系和纠葛。
李云对沈玉瑛的痴恋以及俩人的纠葛构成了本剧的戏核。沈玉瑛急公好义,她随着官家在海上避难,回到临安后本想即刻回故里寻找亲人,遇到李家有难,主动承担织锦官服的差事。她坚贞不屈,被钦命为“齐贤绸娘”后,李母强留她为媳,她敢于以死抗婚。她得知丈夫未死,不顾皇家权威,毅然罢织百子图,一心回乡寻亲。沈玉瑛的坚贞感动了李云。当李云得知沈玉瑛的丈夫没有死,他就不顾一切离家护送沈玉瑛回故里找亲人。途中,他还主动和沈玉瑛义结金兰,这是爱情的升华,是崇高精神的彰显。
剧中并没有真正的坏人,李云痴恋上了沈玉瑛,李母欲强娶沈玉瑛为儿媳,都是基于一个误会:误以为沈玉瑛家园被毁,亲人被金兵杀害,孤独一身流落李家。总之,我在构思的过程中,尽量做到顺民心、合民意、通民俗,有情、有理、有趣、有益。有传奇而不过分,合乎情理。剧中,李云在横渡钱塘江时,因船翻而溺水,他被大水卷到齐贤镇,这就是传奇。李云被沈玉瑛妹妹救起,两人因此相恋并喜结良缘,这就是合乎情理。全剧构思突出一个“情”字,为情所思,为情所感,为情所困,为情而哭,为情而歌。
小中见大,笑中有泪
三等奖作品 滑稽戏剧本《来福楼》 作者:赵硕
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苦难,无数同胞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献出了宝贵生命。让中华儿女流血最多的,便是每一位中国人都铭记在心的抗日战争。历史未曾被忘却,那些英雄的伟大精神值得去宣扬。我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幻想着,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将会如何面对灾难,如何生存?于是便萌生了《来福楼》的最初构想。把抗日战争作为背景,把着力点放在了灾难中的老百姓身上,用一座饭楼的起与落展现时代的变迁,用一对父女的和与离深思战争的苦楚,以一家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去透视整个社会环境。
关于剧本的创作思考,我将其归纳为小思忖、小故事、小人物和小趣味。关于小人物,剧中的来福便是最好的代表了。来福这个贪财的小人物会向日军索赔战争中的损失,会依靠着日军谋取利益,但绝不会选择和日军做交心的“朋友”,也不会做爪牙。在相处过程中,来福渐渐清晰地了解到日军的残酷和惨无人道,从一个老实巴交、任由宰割的小市民不断演变,最后扛起了抗日的大旗。
关于小趣味则是希望这部戏多些让人开心的成分。战争下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撕裂感,一面是严肃的、残酷的、压抑的,而另一面是温暖的、可爱的、激扬的。创作《来福楼》的时候我选择了温暖轻松的一面,希望融入些喜剧元素、生活气息。来福这样的小人物,虽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不是每天愁眉苦脸,甚至会以调侃、幽默来自慰,以保证能过好小日子。当然,悲壮和伤痛的部分依旧存在,只不过在整体幽默的映衬之下,理想化的效果当然是笑着流泪了。
苏州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我很喜欢苏州的园林山水、亭台楼阁、诗词曲赋,还有吃喝玩乐,也常去走走看看。苏州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资源,有昆、苏、评、滑、锡、苏歌、苏芭、苏交、苏民等享誉全国的院团;在演出方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保利大剧院、苏州湾大剧院等进行着种种展演,小剧场项目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掀起一场文艺风暴。“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是为苏州明日的戏剧创作累资源、打基础、造声势,吸引更多的戏剧创作者参与到苏州戏剧事业中来,宽广之胸怀、长远之目光,值得称赞。能参与本次活动是我创作结下的一个小果子,更是一次学习与思考,希望这部作品、以后的作品,能与苏州有更好的未来。
共情通心,义气相护
三等奖作品 音乐剧剧本《姐妹,我在》 作者:赵玎玎
《姐妹,我在》根据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700多年前的故事与人,几乎不觉得有障碍地接通与对应着现代。改编过程中,三番两次大笑:关汉卿真是现代。是否也可以说,现代很返古?
比如:在明目张胆的“家庭暴力”尚不算违法犯罪的朝代,宋引章对暴力选择了不容忍,不会因为怕所谓“家丑外扬”,就甘心祸害自我生命;女性努力工作求存,拥有独立的财产支配权,是必要的;女性与女性之间共情通心、义气相护,姐妹是靠得住的;即便如赵盼儿一样身处社会最低阶层的人,在有法可依、执法公正的社会环境里,亦可以凭借对律法的认知,诉求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改编与原著最大的不同意见,则是关乎宋引章的姻缘归属问题。我不愿意顺着关汉卿的安置,勉强她配合一个清高自持、但缺乏生产力的读书人,被迫降低习以为常的物质生活品质,度过漫长的后半生。她自给自足,何妨继续自由选择。与此相应的,安秀才也无意再执着于婚约的束缚,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对方的实际需求,并选择尊重她的选择。
由于原作已是完整充沛的戏剧审美形式,故而这回改编,大多的功夫着落在把一个喜欢的艺术作品转化创造为另一种喜欢的音乐戏剧审美形式。音乐剧有诸多不同的类别、风格,我选择自己身为观众兴趣较浓的那一种——整体音乐、戏剧都非常快速行进、高效发展的——类型作为创作方向。为实现耳目不暇接、呼吸跟不上、脑力不够用的综合性观剧效果,作为一度创作立足点的剧本,必须在时间总量极有限的舞台空间,努力追求在每个单位时间内,都提供尽可能更多量的、丰富的及至高品质的审美信息。
努力追求的效果是否能真正实现、能实现多少,最终还是需要、也期待着剧场的检验。感谢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给新创剧本一个展露心声的平台,感谢各位未知真容的评委老师对作品的肯定与鼓励。在整个评奖过程中,主办方对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尊重,令我觉得安心,也巧合地呼应着贯穿《姐妹,我在》的法治精神。
舍己度人,功在千秋
优秀奖作品 话剧剧本《雷峰塔》 作者:李海涛、王皓
和话剧《雷峰塔》的缘分始于2014年入秋,剧本初稿写成在2019年初春,后又陆续修改若干稿,最终入选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已到2022年盛夏。巧得很,8年正是雷峰塔从奠基到封顶的时间。
在多数人认知里,雷峰塔总是伴随着白娘子和许仙的美丽传说。但话剧《雷峰塔》无关白许爱情,而是少有人知的雷峰塔建造的故事。在雷峰塔倒掉76年后,浙江省决定重建雷峰塔。考古人员在清理塔基时,不仅发现了雷峰塔地宫和阿育王塔、佛螺髻发舍利,还发现了一块《华严经跋》残碑。碑文记载,雷峰塔是1000多年前的吴越国国王钱俶所建。从碑文得知,钱俶最初是想建13层高塔。可在后世绘画作品和典籍记载中,雷峰塔的形象无一例外仅有5层。同时,伴随着塔的建成,还发生了一件改变吴越国命运的大事——钱俶做出了“纳土归宋”的抉择。
2016年,杭州,西子湖畔,钱王祠。我一踏进这里,就真切地感知到那个早已远去的吴越国。一千年的光阴被一页页翻去,西湖水春波不改,雷峰塔夕照依旧,东南百姓还在惦念着他们。这是何等的荣耀!是啊,钱俶修塔是要度己,可他最终做出“纳土归宋”的抉择不正是再度苍生吗?
正当我找到“度己尚需度苍生”的支点准备动笔时,201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推出了同题材越剧《吴越王》。既然故事已经被搬上舞台,那么如果没有新的立意和足够的张力,我重复讲述又有何益?倒不如先放一放。
僵局的打破,似乎专为等待一个角色的闯入——后主李煜。在宋军兵临城下之际,他曾向钱俶求救。既然钱、李有过一段特殊“交集”,能否把李煜“请来”互为参照?更为重要的是,李煜的引入能否为戏剧带来新的视角?既然钱、李已经构成了唇齿相依的参照系,那么,答案即在彼此:钱俶在修塔,李煜又何尝不是?除了有形的佛塔,有没有无形的浮屠?大而化之,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修建属于自己的佛塔么?一路兜兜转转,总算柳暗花明。很大程度上,这一新的视角和“度己尚需度苍生”共同完成了这部人文戏的基本定位。
痴情重谊,生可以死
优秀奖作品 昆剧剧本《乞食图》 作者:杨柳
《乞食图》取材于明末清初黄周星的笔记小说《张灵崔莹合传》,讲的是才子张灵和才女崔莹的爱情故事。因好友唐寅一时不慎,又屈从权贵,宁王朱宸濠和其殿僚季孙采的霸凌作梗,导致张灵“以情死”,崔莹殉情亡,二人笃情矢志,传为佳话。
这是一个典型苏州题材的故事,大部分情节发生在苏州,如虎丘乔乞、玄墓山哭灵等,故事虽是夸张传奇,但有其历史原型素材,且故事发生的年代,男女主角的传说已在苏州城轰动。
诚如小说所言,在二人合葬之墓前,“倾城士人哄传感叹,无贵贱贤愚,争来吊诔,络绎喧豗,云蒸雨集,哀声动地,殆莫知其由也。”苏州吴中玄墓山也因此成为当时名胜,既葬郑玄高士,也葬张灵才子和崔莹佳人。
该剧原作共10场戏,因时间所限,投稿剧本取全剧头和尾组成。头场小生人物鲜明、情节活泼,展现张灵风流旷达的情志;第九场是故事的高潮结尾,展现崔莹的钟情;最后一场短小清幽,如同全剧尾声,给出一个结局交代,也十分宽慰感人。当然,遗憾的是,直接从头跳到尾跨度过大,观众对剧情不太明白,需字幕解释。
本剧在原始明末笔记小说基础上,将人物风流清高、痴情重情的长处浓墨加强,而淡化或修补了小说中人物缺点和逻辑不合理的情节。最终,剧中的张灵显得才智高洁、淡泊名利、诙谐放诞、重情痴心;崔莹清高自爱、慧眼识人、刚烈而善良,又同样痴情至死,这两个人物都非常令人喜爱。
后世将这个故事叫做“后张崔”,虽类比于《西厢记》张崔才子佳人故事,但人物在知音相敬、痴情重谊、生可以死的美德上,却远胜于西厢。此外,本剧在舞台情节表现上,注重好玩好看和痴情的人物塑造,同时不吝文墨使唱段尽量传统、好听而感人肺腑。
仕与隐,进与退
优秀奖作品 昆剧剧本《名园遗梦》 作者:于莎雯
很荣幸拙作昆剧《名园遗梦》在首届梁辰鱼杯全国剧本征集中获奖,更荣幸该剧本受到苏州昆剧院赏识,得以签约苏昆,有了搬上舞台的机会。
中国的城市我最喜欢的就是苏州。苏州能充分满足一个中国人对文艺的幻想。因为对苏州的喜爱,我在选题时颇费脑筋。当然要写苏州的故事,同时我希望这个题材本身具有美感,因为苏州是美的。我更希望这个题材有意义,能够承载我对苏州的理解,能够承载苏州代表的中国古典审美和传统文化,能够承载复杂的人生况味。题材还没选好时,题材已经选好了。昆曲吧,还有比昆曲更能代表苏州气质的文艺样式吗?昆曲是从苏州的血液里诞生成长的,昆曲本身就是苏州的名片。名片!我灵光乍现,苏州还有一张名片——苏州园林。
昆曲和园林相依相伴几百年,昆曲中有多少故事发生在园林中,今天又有多少昆曲喜欢放在园林中上演。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真正以苏州园林为题材的昆曲。另外,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昆曲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部以苏州园林为题材的昆曲,本身就是双世遗的链接,是两个大IP的碰撞,更是一种文旅融合的形态探索。
对于饱经宦海沉浮的古代文人来说,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是风雨仕途的避难所和疲惫心灵的休憩港湾。本剧的主要角色是三个人:香山帮工匠领袖陆抱云(小生),家班伶人岳玲珑(闺门旦),退休官员沈雨农(老生)。沈雨农是故事发生地“月园”的主人,陆抱云是造园的工匠,岳玲珑是沈家的家班伶人。陆抱云和岳玲珑,这一组人物不仅是爱情关系,也是园林与昆曲的外化体现。他们暗生情愫始于一次深刻的交谈,探讨了造园与唱曲的相通之处,由此艺见相同,志趣相投。陆抱云和沈雨农,这一组人物关系很有意思。他们是苏州园林缔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工匠和文人,共同赋予了苏州园林的肌体和精神。全剧除序幕(引子)和尾声(煞尾)之外,主体结构分为四出,紧紧围绕一个“园”字:游园、园会、归园、园劫。从归来,出走到再度归来,沈雨农的仕途起伏构成了本剧的线索。仕与隐,进与退,就是《名园遗梦》的核心主题。
我佩服苏州的文艺发展眼光和魄力,在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全方位选拔作品和人才的宏大格局。不但全面推动着文艺发展的方方面面,也精细到文艺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我更佩服苏州做事的能力,每做就能做好,且能做大。据主办方公布的数据,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共收到全国258份投稿。作为第一次举办的剧本征集活动,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骄人的。它体现了苏州在全国的影响力、吸引力,也反映出编剧们是多么需要和渴望这样的展示平台!“梁辰鱼杯”全国剧本征集,这个活动的举办本身就是功德。
更值得称道的,是主办方做事的严谨规范。从盲审评阅,到获奖剧本向院团的匿名推荐,无不彰显了主办方的宗旨——唯作品论。而获奖名单公布后,主办方又与获奖者多次沟通,就版权合同拟定和签约事项反复征求意见,细致体贴。没有霸王条款,没有居高临下,从合同内容到做事方式,都充满了人性化和对作者的尊重,体现出一种国际化的严谨规范,一种谦逊随和的处世态度,一种尽善尽美的服务精神。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揭开了近年苏州的文艺事业快速发展之谜,也揭开了整个苏州的综合实力之谜。《名园遗梦》能够获奖乃至落地,是我和苏州的缘分。希望这份缘能够开花结果,更希望这份缘能够继续生长,结出更多的果实。
不忘初心,过好人生
优秀奖作品 滑稽戏剧本《风雨十全街》 作者:曹敬辉
写好一部苏州的戏,一直是我的夙愿。但是面对苏州的唯美、精致而朴素,我真的很难下笔。因为写苏州很难,写好苏州更难。
我最初想,写一座城,都要有一个落脚点,故事总离不开特色的人和事。而十全街正好是融汇了多种苏州特色的一条街。十全街位于苏州名园沧浪亭北首,东起葑门安利桥堍、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全长1800米。宋时因有十口井而得名十泉,至清为纪念乾隆帝易名为“十全”,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依然保留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路一河的传统格局和水乡情调。这里到处铭刻着古老历史痕迹和漫长岁月的印记:有10多株古树名木,有网师园、沧浪亭、南园、织造府等名胜古迹,有李根源、冯梦龙、叶圣陶等名人故居,有乌鹊桥、带城桥、砖桥、帝师桥等14座古色古香的小桥,显现出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条街上,分布着苏州饭店、南园宾馆、南林饭店等一批星级涉外旅游饭店,古吴绣皇、秦汉堂等一批工艺美术店,钱塘茶人、紫藤庐等休闲茶酒吧,形成集丝绸绣品、古玩字画、文房四宝、民间工艺、风味小吃于一体的特色。游人徜徉于此,听评弹,尝美食,看古吴今韵,不亦乐乎。
写十全街,写理发店,是因为上班的路上,总要经过一些美发店,理发师们在店门口统一服装,一起蹦一起跳,或是早操或是为店面做宣传。我总感觉他们背后有故事。至少于我来说,看到的是年轻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之不容易与艰辛。《风雨十全街》以时间为线索,为了记录时间,我用关键事件、社会特征和其他小事来呈现。我还设计了一个理发店,曾让剧中主人公亮子拼命保护,最终变成了文化遗产而保留下来。
故事里,有了初心,亮子的理发店才被保留了下来;有了初心,边潇潇才意识到,荣华富贵犹如过眼烟云,只有心与心的贴近与融合,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时间的散点式结构。创作过程中,我用亮子、亮子的儿子小宝和女朋友的情感线索,以及理发店的动迁等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丰富了这个故事。
(内容来源:《苏州日报》2022年08月18日 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