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沙河缓缓流过
2022年10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将秦皇岛市昌黎县长峪山村等1352个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上纳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抚宁区界岭口村,秦皇岛市已有两个村落纳入该名录。相较界岭口村,长峪山村名气不大,何以纳入国家级名录?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秦皇岛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曾为该村编写本市第一部官编村志,成为秦皇岛市村志丛书的样板。同年,长峪山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2019年再获省级森林乡村称号。可见,该村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丰厚,乡土人文在冀东地区有一定代表性意义。
一、宏观人文地理区位造就了“崇文尚武”的民风。
长峪山村隶属于昌黎县两山乡,坐落于碣石山景区内,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东北,当地流传有魏武东征的诸多传说。村庄风光绮丽,有“长峪山三十六景”之说。村庄散落在一条3.5公里长南北走向的山谷,是横贯昌黎县的西沙河的起源。村庄南邻著名红色胜地五峰山,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在此隐居著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修筑于此山,是祭祀“百代文宗”韩愈之所,对昌黎及周边人文影响极为深远。长峪山东、北方向与抚宁县接壤,使山村民风兼具昌、抚两县特点。一方面,北部抚宁地处明代长城边塞,是昌黎县天然屏障,民风尚武,明代宣大总督翟鹏勇武韬略,籍贯就是抚宁。另一方面,昌黎是崇文之地,百姓安于耕种,乐于弦读。昌黎人崇拜“百代文宗”韩愈,文人辈出,明代出过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张文质,清代出过两江总督魏元煜及兵部尚书魏元烺等一品大员,都同“崇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特别是昌黎韩氏在清代出过大学士、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授业恩师,被誉为“文章如日月光,是昌黎嫡派;功业在苗蛮地,与定远齐名”的贵州巡抚韩超这样的重要人物,昌黎一县崇拜韩氏先祖韩文公的风气就更浓了。而位于昌黎与抚宁交界之处的长峪山村,崇文重孝,清末流传着“千里寻父”的史实;敢于斗争,近代是著名的革命老村与抗战堡垒村。文武风气兼二县之长。
二、“重孝”是长峪山村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
用三个字概括秦皇岛地区流传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的故事传说,包括以“让”为核心的夷齐让国,以“贞”为核心的姜女寻夫,和以“孝”为核心的“千里寻父”。这三个故事的传述地分别是卢龙的首阳山;山海关的望夫石村与昌黎县的长峪山村。
据《清实录》《永平府志》《昌黎县志》记载,长峪山村人曹绍远因千里寻父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受到清廷旌表嘉奖,赐“孝子”匾。目前村西山上有孝子亭和孝子碑。
曹绍远出生前数月,父亲辞家独自出关,失去音信。幼时的曹绍远就极尽孝道,远近闻名。他非常恰念父亲,经常向母亲询问,每当遇到从关外来的人,总要仔细打探父亲的消息。由于思念心切,时常暗自哭泣。他多次想去寻找父亲,都被爱怜幼弱孙儿的祖父母极力劝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35岁的曹绍远悄悄离家,踏上出关寻父的漫漫路程。从辽宁、吉林、黑龙江,一路打听寻找,一直走到蒲葵(也作卜魁,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旧称)才得知父亲在赫津鱼皮国(即古赫连,属渤国郡,今西伯利亚)侨居。那里,林深树密,熊虎出没,成年累月都是冰天雪地,海水冻得深达几十丈厚,且与中国很少交往。曹绍远不畏艰险,在渺无人烟的地带行程2000余里,饿了以鲜鱼充饥,顶风沐雨,历尽千辛万苦,直到第二年4月,才到达赫津鱼皮国,终于找到父亲,父子相认,抱头痛哭。父子俩仍沿着来时的路,重回故里,一家人骨肉团聚。这件事被永平府作为孝道典范报于清廷,受到光绪帝下旨表彰,在正史中有记载。后世将故事编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几百年时光荏苒,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成为长峪山村不成文的村规。
长峪山村曹家也因儒孝传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族,出了不少人物,如清末监生,曾在北平王爷府教书的曹炳熏;清末民初在京师大学堂毕业,清末举人曹侃然。20年代在哈尔滨商学专科学校任教授的曹浩然,曾在九·一八事变前夕,创作爱国反日剧本《爱国娇》《东铁血》。其中《爱国娇》由著名评剧艺术家李金顺主演,著名戏曲家洪深曾盛赞“富于正义感”。
三、朴素的爱国情怀塑造了远近知名的红色山村
1943年,抗战时期长峪山村建立中共党支部。由于地形崎岖,距县城较远,这里也成为滦东八路军的后方医院、印刷厂、储量补给地。八路军和游击队员伤病员在这里疗养,军粮在这里的暗窖储藏,大量进步报刊在此印刷。长峪山民兵与村支部同时设立,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维护社会治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站岗、放哨、送信、带路、抬担架、战勤、运输、埋地雷、割电线、切断交通线等活动。
1944年6月,驻守昌黎县城关的日军60多人到昌黎、抚宁两县交界的马家峪换防。中共临抚昌联合县支队决定在日本鬼子必经之路——枇杷岭设伏。长峪山村和五峰山村的民兵闻讯后,当即请求参战。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县支队战士和民兵集中火力,一齐向日军射击,打死、打伤30多人,活捉12人。当场缴获一大批子弹,2挺机枪,20多支步枪。
1946年2月,在八路军县支队的率领下,长峪山、梁各庄、河西张各庄、河东张各庄等村的民兵300多人,将段家店村南铁路破坏0.5公里,致使从东北开过来的火车出轨,活捉乘警、司机各一人,缴获步枪3枝。
1947年10月,长峪山、河东张各庄、河西张各庄等村民兵200多人,将樵夫山村南铁路破坏1.5公里,将枕木烧掉,电线割断,电线杆放倒,致使铁路断交达20多天。
长峪山村也是著名抗日英烈高庆同志所率领的高庆游击队的活动区域。1941年秋,为躲避日伪军的抓捕,高庆举家迁往长峪山的姨妈家。在后山的大庙里居住,他生前率游击队经常在长峪山一带活动,其事迹仍在当地流传。他的女儿嫁在长峪山村,仍健在。
解放战争中,冀东成为配合东北战场,阻断华北敌军向北增援的重要关口。昌黎是北宁铁路运输的关键,为保障东北战事顺利开展,人民解放军先后三次解放昌黎县城,特别是第三次解放昌黎之战被誉为“打响了辽沈战役第一枪”。因为长峪山村长久以来是滦东我党的重要活动区域,群众基础好,因此三次大战指挥部设于长峪山村。
其中,第一次解放昌黎指挥部设于村南赵瑞富家,冀东军区独立第十旅旅长曾雍雅在此指挥。第二次、三次解放昌黎指挥部均设于村西南赵长林家。第二次解放昌黎由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师师长欧致富指挥。第三次解放昌黎由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副司令周仁杰和欧致富指挥。在三次战役中,部队在村中集结驻扎,村民们纷纷腾出住房,搞好后勤服务。民兵们积极当向导带路,上前线运送弹药和食品,抬担架运送伤员,参加战斗。仅在第一次解放昌黎县城时,长峪山与梁各庄、五峰山、后明山等村就组织民兵2000余人担起向导、送饭、破交、抬担架、运送物资等任务。长峪山部分民兵还参加了县组织的担架队、运输队随军远征,支援辽沈、平津等战役。
长峪山村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长峪山儿女积极参加儿童团、民兵、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斗争。仅百人的山村,先后参军30余人,许多人献出宝贵生命,有十位留下姓名的烈士,还有十余位失去联系。村内仍然存有大量革命时期的留存,如村民赵宝富家中依然高悬“人民功臣”荣誉牌匾。
四、勤劳质朴的长峪山村民耕耘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
长峪山村地处山区,长期以来注重果树种植,是昌黎县传统的果品重要产区,被誉为“花果之乡”。早在清朝中叶,果树栽培就有一定的发展。树龄百年以上的板栗园存有多处。果业生产一直是长峪山村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果树入社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管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设有果树技术员和果树生产专业队,负责整个生产队果树生产的日常技术和主要管理工作,大项管理和收获时节,根据需要由生产队统一调配劳动力集中组织实施。50年代,推广果树扩垃、施肥、剪枝、病虫害防治等项技术,到60年代基本普及,促进了果品生产的发展。1966年春,长峪山大队成立创业队,开进村西的马家沟。至1973年底,创业队领队赵德丰带领队员开垦荒山八年,以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富有成效的战绩赢得赞誉,被誉为“八个红姑娘、十七名硬汉”创业队,远近闻名。60年代后期,长峪山果品收入占大队总收入的80%以上。到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前,全大队有水果树3万多棵,干果树7000多棵,结果树约占 70%,主要品种有沙果、梨、桃、柿子、杏、苹果、板栗等品种,干鲜果品常年产量300吨左右。
生产责任制后,果树和耕地承包给家庭经营,村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大大提高果业生产积极性。长峪山有个全国闻名的“科疯子”。他本名赵东洪,因其父酷爱科学,为其改名“科冲锋”。赵东洪15岁成为“果树先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积极参与制定长峪山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并上书河北省反映情况,得到省领导重视。80年代,他积极改造低产果园,攻克了优果率低和果树大小年等近十项技术难题,为农村培养上百名技术能人,1997年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目前仍在研究果树新品种,探索新技术,闲暇时以养蜂为乐,操持着一份甜蜜的事业。
2014年,新华社记者来到长峪山村采访,以《果香飘燕山》为题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刊载。2021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河北昌黎:“丰收果”映红小山村》的视频与文章。到2022年,全村果品面积近2000亩,常年产量六千余吨。
值得一提的是,长峪山村果业赖以生存的水利灌溉工程是朴质勤劳的长峪山村民自建的。60年代末“农业学大寨”时期,大队牵头,各生产队抽人组成工程队,发扬“红旗渠精神”,将村西大河截潜流成湖。工程经半年施工完成,截潜流坝长45米,高7米,集水深2米多,是长峪山村最大的抗灾、防洪、水源工程,村内果木赖以为生。湖水质地清澈,周围环境优美。2014年5月,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田向利视察时起名“仙女湖”。
五、长峪山古朴建筑遗存保存有典型的冀东地域特征。
长峪山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随着近年“村村通”基础设施建设,山村内外往来才逐渐频繁。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这里保存了质朴的风物人情,更使村貌与建筑保存了浓郁的古近代冀东村落风味。
长峪山村是昌黎县境内保持原貌最好的村落,村北老城顶有辽代石刻和遗址,村内尚存数量可观的晚清和民国风格旧居。其中,长峪山村垂花门在昌黎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列为重要文物遗存点,被河北省文物局纳入《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古建筑》一书;长峪山石洞被昌黎县人民政府纳入《昌黎县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长峪山村有民居500余处,其中50年以上传统民居30余处,有2处达200年以上。传统民居整体布局和结构具有北方民居典型特征,布局多为四合院,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封闭独立的院落。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和沿着纵轴相连的二进院、三进院。院落多由正房、厢房、院墙围成四合院。
百年以上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后多为石木、青砖结构。房屋为平顶。正房三间居多,有的五间。坐北朝南,向阳开窗。前后开门,多位于中间,进门为中间过道,称为过道屋,东西为居室。过道屋兼做厨房,居室门南部两边搭有做饭的锅台,北部摆放碗橱及其他生活用具。居室南部向阳靠窗搭建火坑,北部靠墙及两侧摆放家具。如居室为两间多用隔板隔成里外屋。
院落东西两旁为厢房,称为东厢房和西厢房。厢房结构格局与正房基本相似,不同之处为南北是山墙,面向院里开门窗,采光较差,且一般较正房窄小。墙垣式门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四合院门面形式,属小门楼形式。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为石砖垛、木结构、青瓦顶脊、木门,垛的底座和上部、门帽、房檐、房脊一般有石、木、砖、瓦等雕饰。现存门楼多保持原来韵味。
现存清末风格木制瓦顶垂花门一座,为曹侃然清末中举后,经衙门批准为之修建。曹家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曹家大院建于清朝晚期,如今只剩下一座垂花门和一段残墙。垂花门造型别致、工艺精良,采用的是抬梁式三架梁木结构,设有立柱四根,上设悬山屋顶,四角略有飞檐,外有大门两扇,内有仪门四扇。墙体采用青砖抹缝与石头拼缝,图案精美。门两侧的门枕石雕刻精美,图案多样,多有吉祥寓意。残墙磨砖纹缝,造型丰富,外有大块石雕,嵌于墙中。虽经风雨,却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之美。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垂花门门上棉柱不落地,悬于中柱穿访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木雕。垂花门在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安装着第一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相仿佛。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装有一道门,称为屏门,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需要将屏门打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二门时走屏门两侧的侧门。
基于保护文物安全方面的考虑,县政府于2018年对垂花门进行抢险维修,完善垂花门整体落架,对垂花门的墙体、石活和大木进行加固,修缮屋面的挂瓦部分,并按照民间画风格重新设计油饰彩画。同时维修西看墙、复建东看墙。
长峪山中还有一座两百多年的院落,为平顶六间两门结构,原属一家,现分为两家,主人分别叫赵茂德和赵凤翔,目前赵茂德家门楼保持完整,抱鼓石、大门上的青砖浮雕鲜活生动。此外,长峪山还有曹继兴家老门楼和影壁,曹跃东、赵长贵、赵长武、曹正友、李福俭家老宅,也在百年以上。村中曹家一座典型二进院百年老宅,房子腰门保存完好,门楣上有左:“祯”右“祥”两个端庄稳重的大字,体现了古人的祈愿与智慧。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要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又那乡愁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在何处?那老宅新居的石墙砖垛、门楼影壁、装饰摆设,那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节日、故事传说等风俗的传承变化,那和人们朝夕相处的八仙桌、太师椅、火坑灶台、扁担水桶、锹镐锄镶、斧锯铸凿……时时刻刻都在更新、变化,不断有新的加入、旧的退出,许多在或快或慢地淡出、远去、成为记忆,许多又随着一代代人的逝去在记忆中抹去。当今天谈论过去,将来谈论今天,人们那种对发展进步的兴奋和知足、对逝去岁月的遗憾和留恋,这种悠悠之情不就是乡愁吗?乡愁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接地气”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沃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其中,就会迅速开花结果;这种文化又是宝库,名吃、名曲、名文、名景……无不源于大众的、特色的乡土文化。
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入加速转变时期,抢救、记录、留住乡愁,进而科学地保护、开发、利用,已呈时不我待之势。长峪山村纳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希望长峪山村将成为秦皇岛市乃至全省的成功试点与模范案例。进一步总结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地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作者:
马猛,秦皇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文物科科长,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馆长。
陈厉辞,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东北大学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
(图片由秦皇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