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老经典回味老京味,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2024-03-02 09:30 来源: 文旅中国

3月4日至26日,北京市曲剧团建团4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将在天桥艺术中心开演。《正红旗下》《九重阙》《离婚》《茶馆》《我这一辈子》《烟壶》《少年天子》《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十台大戏轮番亮相,共计20场,与观众一起重温老北京风韵。

历史沿革:北京曲剧历史文化辉煌乐章

作为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的单一剧种和单一剧团,北京市曲剧团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曲剧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是以魏喜奎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名家创立的新兴剧种。

1950年,魏喜奎、顾荣甫、关学曾等主演的“解放新剧”《新探亲》公演。此后,“解放新剧”改作“曲艺剧”。当时刚刚回国的老舍先生数次到前门箭楼的“大众游艺社”观看演出,并专门创作剧本《柳树井》。1952年,借势《柳树井》的成功演出,老舍先生正式将剧种定名“曲剧”,为了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又在“曲剧”前面加上“北京”两字,自此北京便有了自己的地方剧种“北京曲剧”。2021年,北京曲剧入选北京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北京市曲剧团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北京群艺社和此后多团合并组成的北京曲艺团。1959年12月国营后为北京曲艺团戏剧队。1967年,更名为北京长征文工团。1973年恢复原名北京市曲艺团。1979年再次更名为北京市曲艺曲剧团。1984年4月,北京市曲剧团正式建团,成为原北京市文化局所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正式建团后 ,北京市曲剧团屡获殊荣,1989年被国家财政部和原文化部评为“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96年、1998年、2008年三度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12年北京市曲剧团转企改制。2013年底,被原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2015年划归北京演艺集团。

艺术形式:品京味儿文化,讲好北京故事

北京曲剧的表演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以演绎清代和近、现代北京题材为长。唱腔以单弦曲牌为基本音乐素材发展创作而成,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方言特色,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自剧种诞生以来,先后创演剧目200余部,既打造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珍妃泪》《方珍珠》等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也涌现了曹宝禄、魏喜奎、李宝岩、孙砚琴、顾荣甫、尹福来、联幼茹、彭子富、赵俊良、王凤朝、关学曾等一大批北京曲剧艺术家。

自建团以来,北京市曲剧团不忘初心、秉承传统,始终保持着固有本色和原始韵味,不断推广京味儿文化,为丰富戏曲宝库、添彩首都舞台、传扬京味文化,做出了贡献。“京味儿”是北京曲剧的“魂儿”,不仅体现在音乐和语言上,更包括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性格、气质、风俗等各个方面。进入新时代,“京味儿”在各方面都融入了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审美情趣,新时代打造新京味儿更是北京市曲剧团不懈的追求。

屡获殊荣:年轻的剧种硕果累累

北京市曲剧团成立40年以来,创演剧目屡获殊荣,主要包括:《烟壶》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原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金奖;《龙须沟》获原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正红旗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茶馆》1999年获北京市新剧目评奖演出优秀新剧目奖;《少年天子》获北京市1986—1989年度新创剧目评奖演出一等奖……


人才培养:艺术人才迸发蓬勃生机

在魏喜奎、曹宝禄、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等老一辈创团艺术家之后,从前辈名家莫岐、韩新民到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许娣和张绍荣、获原文化部“第六届文华表演奖”的孙宁以及各个时期北京曲剧蓬勃发展的当家花旦,无不出自各个时期的北京曲剧学员班。1975年起,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北京戏曲学校)先后多次招收北京曲剧表演、器乐中专学员班,培养了许娣、甄莹、张绍荣、孙宁、盛国生、卢雪文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和音乐人才。1999年起,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先后开办三届北京曲剧表演本科班,培养出中青代李相岿、王玉、郭曾蕊、李永德、陈虹菁、胡优、宋洁,新生代王厚义、李亚桥、张金阳、韩则怡等诸多优秀演员,他们既是北京曲剧蓬勃发展的见证,又担负着将北京曲剧薪火相传的重任。

剧团发展:新剧目创造新经典

近年来,北京市曲剧团一方面重精品、抓创作,充分挖掘剧目经典文化资源,拓展“北京曲剧 +”演出新样式,在国家禁毒办支持下,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完成全国巡演、积极参与“会馆有戏”系列驻场演出、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尝试剧目衍生文创产品开发、举办北京曲剧主题展览;另一方面重经营、立品牌,助力“大戏看北京”,凸显剧种魅力。《茶馆》《正红旗下》《我这一辈子》三部剧目入选“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我这一辈子》入选天桥艺术中心第一届“传统焕新计划”展演及“2023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少年天子》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剧目)。《茶馆》和《烟壶》不仅活跃在首都舞台,更是走向全国。

4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让观众们有“老耳朵新眼睛”的感觉

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崔迪表示,北京曲剧剧种命名70多年以来,尤其是建团40周年来,北京曲剧的优秀剧目得到积累,艺术表现手段愈来愈丰富多彩。无论是题材的开掘、剧本的创作,还是表演、导演、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等诸方面,均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艺术风格和特色更加确立和统一。四十不惑,风华正茂。北京曲剧正生机勃勃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谈及此次北京市曲剧团建团40周年系列演出,崔迪介绍了相关剧目安排:“我们选择北京曲剧十台不同时期创排的经典剧目,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骆驼祥子》,有七、八十年代的《少年天子》,有九十年代的《烟壶》《茶馆》《龙须沟》,还有新世纪后创排的《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更有近几年创作的《我这一辈子》《离婚》《九重阙》。既有老京味儿,又有新京味儿,原汁原味的唱腔,更加炫美的呈现,让观众们会有‘老耳朵新眼睛’的感觉。北京曲剧是老舍先生命名的剧种,今年也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十部中有七部是根据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的剧目,我们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展演的形式来纪念老舍先生。另外,在展演期间,还将举办相关会员活动和艺术论坛,掀起新一轮北京曲剧热潮,圈粉更多青年观众。”



风雨兼程四十载:拾来时星火 聚前行之光

透过北京曲剧看北京,通过北京曲剧讲好北京故事,品味北京的温度和风格,擦亮北京的城市文化名片,树立北京的城市文化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曲剧已经超越了一个地方剧种的概念。在新时代的大语境之下,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北京曲剧走过灯火阑珊,历久而弥新。北京市曲剧团将力争实现北京曲剧的新突破、新传播、新增长。努力创作符合当下市场需求及当代观众审美的精品力作,开拓演艺新空间,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市曲剧团作为北京演艺集团旗下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及使命担当,以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创作理念,脚踏实地的创作人民所需的艺术作品,向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目标迈进。让经典剧目常演常新,让新创剧目淬炼提纯,体现新时代北京曲剧的新面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信。

(图片来自北京市曲剧团)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