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办好活力四射的“村晚” 过出神采奕奕的生活

2024-01-11 13:45 来源: 文旅中国


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日前已经开启。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常态化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村晚”活动,此前三季本报均推出策划报道。冬季“村晚”与春节衔接,是“四季村晚”中浓墨重彩的阶段。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冬季“村晚”主会场浙江丽水等数个示范点“村晚”活动组织者、参与村民,讲述以“村晚”提升乡村文化活力、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的故事。



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电影市场红红火火,“村超”“村晚”活力四射,低碳生活渐成风尚,温暖的生活气息、复苏的忙碌劲头,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眼下,2023年冬季“村晚”活动正在各地举办,不仅办出了冬季特有的风味,还承载了人们的收获与回忆,充满温暖又蕴藏着向春而生的劲头。

丰实的“年终总结”

“今年过得怎么样,看看‘村晚’就知道啊!”2023年,我国首次实施“四季村晚”,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开展。冬季“村晚”如同四时之中的最后一个“节律”,又连着新的“一年之计”。当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时,全国千万个村庄便选择以冬季“村晚”做“年终总结”。

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格外隆重。活动以“龙腾盛世 美好中国年”为主题,通过精彩的文艺节目,展现关中人民置办年货的喜悦心情,传递出中国人民盼过年、庆新年的文化传统。此外,临渭区博物馆还与冬季“村晚”联名打造“行走的博物馆”,让“村晚”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场景。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的冬季“村晚”中,春官歌《春官说唱新崆峒》格外受瞩目。作为崆峒民间社火中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春官歌演唱在当地流传甚广。春官除负责指挥社火表演还“说诗”,为人们送上新年祝福,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据了解,此次活动中的节目是崆峒区各乡镇、街道社区群众利用空闲时间自编、自导、自演而成,充满生活气息,也体现了群众的奋斗心得。“2023年过得很畅快,2024年一定会更好”是人们的普遍心声。

冬季“村晚”的舞台上,歌舞、情景剧、戏曲、农民画以及特色非遗技艺展演等轮番上演。经过近一年的锻炼,各地“村晚”节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展现了其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文化活力。

安徽、山东、青海等地的冬季“村晚”不仅吸引了基层文艺爱好者、乡镇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参与,还得到许多艺培机构支持。有些地区的村民连续参加了多次“村晚”活动,已经由普通演员转变成一专多能的表演人才。“大家跟着‘四季村晚’度过的这一年非常充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信心更足了,聊天的内容也更有水平了。”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冯嘴村的村民刘依依称,“村晚”是自己学才艺的“镜子”,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精神面貌的“学堂”。

新鲜的情景体验

冬季“村晚”活动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说说心里话、点赞新生活,还将村民的才艺与“欢迎到我家”的文旅推介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大“透视镜”。各地在打磨文艺节目之外,还精心布置场地和环境,为群众和游客持续提供风格各异的美好体验。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冬季“村晚”与根河市第十届冷极冰雪季、中国冷极马拉松活动同步启幕,舞蹈《红红火火迎新年》、歌曲《林中奔跑》、桦树皮烫画展示等节目,与百人广场舞表演、中国北方民族服装展以及打冰球等冰上运动,构成了一幅“北国风光图”。此外,活动主办方还准备了冷极大铜锅、冷极冰火锅、冷极特色8件套等美食,直观展示“越冷越热情”的好客与暖心。

“村晚”体验越美好、越丰富,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就越明显、越强劲。云南以文艺演出为引,串起乡村市集、艺术之旅、乡村休闲体验季等多彩内容,令群众在普洱、大理、丽江等热门旅游城市探寻乡村之美,直接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和文化消费。同时,还组织青年文旅志愿者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站、A级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等地开展宣传、引导等服务,不断提升“村晚”体验质量。“下一步,我们要以‘村晚’为载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扩圈、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圈、推动乡村文旅业态出圈,打造一批小规模、年轻态、有新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出圈的品牌效应

看“村晚”、享“村晚”、乐“村晚”……备受民众青睐的“村晚”,集中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

冬季“村晚”还展现了各地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潜力。有的地区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夯实“村晚”品牌基础,有的地区依托现有文旅平台潜心打造“村晚”新品牌,逐渐树立起可推广的标准,凸显了“村晚”的彩头和影响力。

近年来,浙江丽水直面“村晚”主体队伍弱化、运行手段单一等问题,以标准化为突破口,把握发展方向、注重人才培育、探索产业融合,着力构建和完善“村晚”标准体系,形成了“村晚”导师工作制、“村晚”明星传帮带等机制。作为2023年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主会场,丽水的产品意识得到精彩呈现,被各地前来观摩学习的业界人士评价为“模式成熟”。“我们带动全市千余个景区村镇,着手建立游客点单、村民接单、社会评单的‘村晚’运作体系。通过评价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创建‘村晚’示范基地,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村超”“村BA”等爆款品牌效应同样体现在冬季“村晚”活动中。黔东南州坚持把节目创作、环节设置、互动设计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做得了主”,极大地调动群众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同时,注重将“村晚”与农文体旅各个领域多元“嫁接”,让游客和群众方便参与、沉浸参与、趣味参与,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强化品牌特色,不断输出新的品牌价值。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 彬)



“村晚”成了老百姓心头的“大事”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

▲ 在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主会场,丽水市莲都区原创的行进式演艺《画乡渡》现场游客如织。  丽水市莲都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日前,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主会场活动在浙江省丽水市举办。活动围绕“村晚回家”主题,非遗秀《春来了》、戏曲《帘洞云天》等精彩节目悉数登场,呈现村民参与“村晚”的幸福感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我们以春、夏、秋、冬4个篇章,沉浸式展现乡土气息十足的年味‘村晚’。同时,还以图片展形式展示43年来丽水‘村晚’的发展历程。”浙江省丽水市文化馆馆长季彤曦说。

除了传统舞台表演,此次活动打破常规模式,将“村晚”舞台延伸至村头巷尾。丽水市莲都区原创的行进式演艺《画乡渡》直接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是此次“村晚”的最大亮点。莲都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徐建梅介绍,这场由大港头村百姓自编、自导、自演,民宿主、画乡商户、村民200多人全程参与的实景演艺,通过“开篇·古堰之源”“传承·渔舟唱晚”等4个篇章,讲述了大港头村的历史和人们当下的生活。节目中的“小画仙”“赵学老”都成了“红人儿”。当地村民、《画乡渡》演员杨建军认为,村民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同时也把当地的民俗文化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在画乡的老街上,景区创客、匠人、居民带来文旅产品、非遗项目、农特产品等主题市集,游客一边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一边欣赏着斗茶、斗咖、畲族彩带、剪窗花等充满浓浓年味的特色民俗活动。《画乡渡》编导颜妍说:“希望通过这种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家乡。”

近年来,为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丽水市着力打造充满“年味”“乡土味”“时代味”的乡村文化盛宴,形成了景宁“百村闹春”、云和“非遗春晚”、缙云“婺剧村晚”、青田“国际村晚”等百余台特色“村晚”。

目前,丽水市已培育各类“村晚”队伍1860余支,“村晚民星”、“村晚”导演等艺术人才1700余名。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艺处处长杜依蔓介绍,依托“村晚”品牌优势和民间艺术底蕴,丽水市聚力打造“文艺赋美”工程乡村版,推进“村晚”标准化探索、产业化转型、数字化赋能,积极打响“村晚”品牌,助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同时,不断构建“村晚+”模式,融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游学培训等新型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村晚”的生命力为何能持续旺盛?季彤曦认为,“村晚”保留了特有的草根性和个性,乡土气息浓郁。对游客而言,既觉得新鲜,也能从中找到乡愁;对老百姓来说,“村晚”演得就是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能够引起广泛共鸣。“今年,我们鼓励民宿主做发起人,邀请住宿的游客参加‘村晚’。”季彤曦告诉记者,如今要把“村晚”做得更加多样化,邀请到丽水过年的游客上台表演,融入“新”村民。这不仅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也让当地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月山春晚的主策划吴艳霞3岁就跟着大人看“村晚”,也感受着村里的变化:“民宿多了,新房多了,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民的劳动果实有了销售渠道,农产品走向品牌化发展,老百姓生活丰富、观念新潮开放,村子更有凝聚力……”如今,村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跳广场舞、华尔兹、排练大合唱,“村晚”已经是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近年关,“村晚”更是当地老百姓心头的“大事”。徐建梅表示,“村晚”带动了住宿、餐饮、土特产等销售,未来还要不断拓展和丰富“村晚”品牌,推动“村晚”升级转型,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村晚”写出乡村振兴文化“答卷”

中国文化报记者   彭澳丽

▲ 鼓·歌《欢天鼓舞庆丰年》   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2023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永仁村辣椒地里的辣椒长势喜人。这个月,永仁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2023年12月9日晚,“魅力瑶山,来者都安”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永仁村文化展演活动在该村科普研学基地举办。

丰富精彩的节目生动呈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彰显了新时代乡村文化之美。舞台上,都安瑶族自治县文旅宣传歌曲《都安》用歌声将当地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娓娓道来;音乐快板《高铁开进我家乡来》展现都安迈进高铁新时代的喜悦之情;曲艺《永仁处处换新颜》带观众详细了解永仁村在建设田园综合体后发生的美好变化……

“节目基本是由村民自己编创的,真正体现了百姓创、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4个特点。”该场“村晚”导演、河池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杨忠说,这次活动的群众参与度非常高,仅参演群众就有400余人,村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打造了一场乡村文化盛宴。

在组织策划节目内容之初,考虑到晚会节目的艺术性,导演组删掉了村民的两个节目。“村民知道之后非常失落,马上就找到村党委书记联系我们,希望我们提供帮助指导,并表示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把节目排好,就算白天不做工了也要练好,这让我们深受触动。”杨忠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基层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被老百姓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所打动。我们从专业角度在短时间内重新对其节目进行了调整,最后节目效果特别好。”

永仁村的冬季“村晚”巧妙结合当地民俗民风民情,部分节目体现了都安县同胞“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令观众热泪盈眶。活动吸引了来自周围乡镇、村屯的群众,很多在市、县工作的永仁村人也在这一天特地赶回来观看。当晚,现场观众达到1000多人。晚会结束后,现场观众和参演人员争相上台合影,热情高涨。

“这是永仁村第一次办‘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所以从自治区到市、县、乡、村五级的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信息网络科科长罗峰说,在本次活动中他主要负责永仁村冬季“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直播等相关事宜。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广西群众艺术馆视频号及都安融媒体中心视频号等,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看到都安农民生活新变化、乡村振兴新气象。据不完全统计,累计21余万名群众通过上述网络直播平台观看活动。

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黄丽月表示,下一步,都安将充分利用“四季村晚”乡村大舞台,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进社区(村屯)”“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服务下基层活动,扶持带动全县各乡镇、村屯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乡村文化活动,推动“四季村晚”常态化惠民。

永仁村是2023年广西列入全国冬季“村晚”的示范展示点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曾彤表示,永仁村冬季“村晚”的开展推动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未来,广西将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考虑农文旅融合,并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持续擦亮“村晚”这张文化名片。



探索“村晚”的更多打开方式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

▲“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黑龙江省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萝北县)演出现场    萝北县文化馆供图


近日,“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黑龙江省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文艺演出落下帷幕,该活动分别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饶河县和大箐山县线上线下进行演播。3场活动中,现代歌舞、器乐演奏、传统戏曲、非遗展示和语言类等节目异彩纷呈,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线上观众纷纷点赞。

“本次‘村晚’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演职人员近260人,原创节目达70%,把萝北人民的生活情况、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当地文化底蕴都展现给了全国观众。”谈到在萝北县冬季“村晚”的举办情况,萝北县文化馆馆长李金良表示,第一次做这种主题鲜明的“村晚”,民众的参与度非常高,临近演出的几天更是一票难求。

据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本次活动的导演徐美巍介绍,3场“村晚”各有特色、各具亮点。“萝北和饶河都在中俄边境,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萝北县结合乡村振兴与当下的热门事件创作了小品《乡村直播间》,发动村级文化带头人创排了相声《乡村广播站》;饶河县作为乌苏里船歌的发源地,创排了《乌苏映雪》和《船歌向党》两首作品。同时,还演出了当地特有的赫哲族特色歌舞《魅力赫哲》。”徐美巍说,大箐山县着重体现其林区特色,以《林区号子》再现林区伐木工人的劳动形象。此外,还将抗联英雄故事、中华秋沙鸭、翠花酸菜、凉水自然保护区等当地元素融入节目、搬上舞台。

高质量的演出源于基层群众对文化的热爱。“我们每个社区和乡镇基本都有自己的文艺团体。”李金良告诉记者,萝北县文化馆积极培育乡村文艺力量,每年都组织培训村里的文化教员,63个自然村现在都有文化教员。去年,文化馆共组织下乡辅导了30多场,包括声乐、舞蹈等门类。作为萝北县云山合村的一名文化教员,单志军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当地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并组织了城乡文化艺术团。在本次“村晚”中,他在节目《乡村广播站》中就是作为人物原型本色出演。

步入2024年,黑龙江12场“村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在白桦林间看一场鄂伦春族白伊娜的特色“村晚”,在“冠军之城”七台河做一场冰雪主题特色“村晚”,在农场做北大荒主题的“村晚”……目前,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和各县(市、区)的文化馆正广开思路,深度谋划着“村晚”更多新鲜的打开方式。徐美巍表示,往年的“村晚”基本是在春节前后举办,自2023年开展“四季村晚”之后,大家发现“村晚”还有可持续挖掘的很大空间。为此,当地的文化馆还组团特意到南方省份去调研、考察,不断完善办“村晚”的思路和想法。

据了解,今年,黑龙江将差异化打造特色风格,结合时事,推出诸如乡村振兴、红色抗联、乡村网红、冰雪特色、林区特色等不同主题的专场,同时,融入农村赶大集、闹秧歌、“网红”带货等环节,为当地的冰雪经济助力。“我们也可以‘蹭’哈尔滨的流量,将更多游客引流到基层,变‘流量’为‘留量’。”徐美巍表示。


2024年1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办好活力四射的“村晚” 过出神采奕奕的生活》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