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图书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止上海书展的成功举办,为期一周的2020年上海书展8月18日闭幕。
“云首发”“云逛书展”“云看活动”的三种新模式、332场不同类型的线上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搭建书展网上平台”。与以往的16届相比,疫情防控下的上海书展大量采用“云手段”,探索“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未来书展模式”——破圈,成为今年书展的关键词。
走出书店,走出上海,在社区、餐厅办起阅读活动,在长三角等城市设立分会场,在云端搭建阅读体验平台……虽然场内的读者少了,但场外的读者多了。上海书展,在变化中拥抱更广阔的朋友圈。
跨界,是这个时代文学出圈的必备趋势。文学不能禁锢在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只有容纳多元视角与声音,实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才能形成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文化生态。
读者在上海书展现场体验“未来自习室” 图片来源网络
书展期间,陈丹燕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
作为一位“多面作家”,陈丹燕的创作领域一直非常广泛,覆盖了儿童文学、都市文学、非虚构纪实创作以及漫游世界的行旅文学。作为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世界探索的脚步,而通过一个作家的眼睛,这个世界也具有了更为迷人的文学色彩。于是,这部极富实验色彩的长篇小说就诞生了。
小说分为“悬丝”“镜子”和“蛇果”三部分,分别带出了以本、张洁、梅为主角的三段中年人的故事。三个故事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干,又生发出多重的子叙事线索,展示出每一个主角的境遇、感情、心理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些枝蔓开的细节和人物不仅通过文字叙述来呈现,并通过真实的图片场景加以展开。虚构的书写与真实场景下的图像结合在了一起,文字和图像给予的想象空间彼此限制,又彼此启发,故事的另一个空间就在这当中生发出来。
小说的腰封藏有一处“彩蛋”——打开后会出现一个素描木偶,暗合着中国盒子式的小说结构。当读者打开一个盖着的盒子,试图发现什么,却只看到了另一个小了一号的盖着的盒子。盒子一个套着一个,长得都一样,可盒里的秘密却因此变得更扑朔迷离。此外,书中还有一幅巨型木偶手绘插图,由青年插画师崔文迪绘制。
《白雪公主的简历》中巨型木偶手绘插图 崔文迪绘
从文稿到出版,《白雪公主的简历》历经了两年多的设计和反复修改,陈丹燕想要实现一本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的“梦想之书”,以此赋予小说更强大的生命力。陈丹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本书花了很长时间,其实我不怎么习惯写纯虚构的书,但是我很想写一个无限互文的书。我相信传统文字和图像的想象力在冲突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奇异的空间,这个空间其实是结构的空间。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写作方法,文字和图像的结构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会诞生新的空间。”
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或许会感到一定的挑战——不少文图融合的灰色地带需要读者深度介入,抽丝剥茧,才能得到自己的解读。“读这本书不能太懒惰,毕竟阅读是头脑瑜伽,不是SPA。”陈丹燕说。
虽然书名中的“白雪公主”充满了梦幻性,但陈丹燕指出,白雪公主原著并不是一个光明的童话故事,她的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点。“白雪公主的原型是一个暗黑的故事,迪士尼把它简单化,到中国来又更简单化了一遍,就变成一个特别‘光明’的故事。我相信小孩子不能接受原来的这个故事,但是人到中年以后会经历很多事,才会理解背后的人生惨痛。”
在陈丹燕看来,比起衰老本身,更可怕的是老了之后没有达到年轻时所期许的样子,或者没能拥有跟年龄相匹配的智慧。“年纪往上走,你真的可以检验是不是虚度了年轻时代。我们其实并不是害怕老,因为每一条皱纹都来自于智慧。但如果老了以后,你一脸的皱纹但还是很笨,那你可能真的活的不值得。所以我一直觉得人慢慢变老的过程其实挺有意思,希望大家变老的时候都是聪明的老头子和老太太。”
“我这辈子能在玫瑰园里做园丁,已是不能想象的幸运了。不需要讲磕磕巴巴的德文,不需要看奥地利人冰凉的脸色,就能与世界上这样美好的物品相处,服侍它们,陪它们开放,陪它们冬眠,它们教会我忍耐,冬天看上去什么都没有,但春天花朵都会开的。我在这园子里学到的,就是每年月季都会开的。这是非常简单的事实。每年四月,月季开始发动的时候,满园子里都是荷尔蒙流动的气息,爱将要降临的气息。”——陈丹燕《白雪公主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