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内蒙古假日旅游热度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306.0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是去年同期的6.06倍、2019年同期的1.35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8.48亿元,按可比口径是去年同期的7.23倍、2019年的1.18倍,均为历史最高。
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内蒙古各地围绕“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推出多项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旅游活动,通过新形式、新热点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9月29日至10月6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北疆文化·匠心传承”内蒙古非遗文创巡展赢得市民点赞。现场的非遗展陈、非遗展演、非遗展销等让非遗传统文化“破圈”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活动期间,共展出非遗展品1580余种,吸引游客约24万人次。
呼和浩特市在节日期间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围绕“美食文化”举办2023年烧卖美食文化创意展示大赛,围绕“历史文化”推出《昭君和亲》行走街景沉浸式演出,围绕“城市文化”实施“青城漫游计划”,围绕“传统文化”举办首届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国潮嘉年华,让“北疆文化”体验成为假日潮流。巴彦淖尔市以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在黄河湾步行街举办8场高水平文艺演出,全方位展现“黄河黄 河套富 草原美”三大文化核心,累计吸引线上线下约90万名参与其中。
据携程大数据显示,内蒙古中秋、国庆假日旅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倍,跨省定单占比超5成,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82%。中秋、国庆期间,全区共有374家A级旅游景区向游客开放,累计接待游客728.31万人次,大部分重点景区接待量都较2022年有显著提升。
假日期间,全区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品质精良的文化产品。全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举办广场舞、歌咏活动、全民阅读、图片展览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770余场次,是2022年的4.65倍;参与人数330万人次,是2022年的6.6倍。全区博物馆在“双节”期间共举办特色活动1000余场次,接待观众94.82万人次,继暑期之后再次掀起“博物馆热潮”。各地乌兰牧骑和各级国有文艺院团组成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农村牧区、深入街道社区,开展演出服务活动700余场,为基层群众带来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
“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成旅游新风尚。假日期间,内蒙古博物院举办国旗快闪、展厅寻宝、儿童书画展等特色活动,共接待观众游客13.4万人次。内蒙古艺术剧院推出的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国庆期间演出6场,深受群众喜爱。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二连浩特市等地推出的特色活动也赢得游客的青睐,接待游客创历史新高。
为了加大内蒙古的游客流量,节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秋季旅游专列、包机和招徕区内外游客”奖补政策。发布秋季旅游活动150余项,指导各盟市推出文旅促销费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区内外游客消费热情。
假日期间,内蒙古以最热情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也以最精彩的文旅活动回馈着各地的游客。内蒙古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各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