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名家章学诚有言:“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
吃饭哺育身体,读书哺育灵魂。读书各有其法,细嚼慢咽饱尝世间精华,大快朵颐亦可获得营养,凡有所读,皆有所获。潘叶芝对读书的感悟便是如此,他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把读书与进食相比较,道出了书籍对他的意义。他本人也正是在“食书”的过程中得到滋养,形成了长期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习惯,并且在写作上倾情投入,有所收获。
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安图书馆承办、关中平原城市群公共图书馆联盟协办的“同一个平原同一条大河 说出你的喜欢”关中平原城市群公共图书馆百万数字资源寻找阅读达人暨第四届寻找“阅读达人”活动正在举办中,活动借助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带动更多人发掘、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推进全民阅读。
阅读分享人:潘叶芝
阅读故事:《食书》
人自起源最先掌握的技能应该是进食,这是我突然想到的。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因为我觉得这是生物的本能,因为我们所有的文明都是建立在有生命、有延续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推断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
很多人在读书之前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就是不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甚至一字字地去读书,我自己也是。这个问题在培养读书兴趣的过程中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书,是作者所思所想的精华,体现在一字一句一行之中,说是制作精美的盛宴也不为过。读书就像我们吃饭,闲时细嚼慢咽,优雅从容,这是一种吃法;忙时大口吞咽,效率为先,这也是一种吃法。有人可能会讲,吃饭就得细嚼慢咽,不然不健康。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但在现实中依然不乏狼吞虎咽之辈。
站在生物学的角度,其实无论我们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地去吃饭,大概率都不会影响我们生命的长度,当然我们不去做细分的探讨,因为在这里我只是阐述一个读书的观点,那就是你只管去读书,不论慢慢读还是快速的浏览;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你去读,对你都会有意义。只要有这个行为,你便拥有了更多去品味“美食”的机会。
初次读书的朋友,你不妨把每一次的阅读当作一场与智者心灵的对话,这个观点很多人提出来过,但是如果你一直不去读书,没行动,那么智者就不能去引领你,影响你,甚至提升你。
每一次阅读都能够带给你心灵的安慰和宁静,因为我们在书中总能寻找到高质量的交流和精神的碰撞,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一场又一场的对话中,将作者丝丝入扣的精神财富与我们的思想交融,那时候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将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敏感和快乐。
纸质书就像是与老友面对面煮茶论道,电子书则是与老友线上交流,不论是怎么样的形式,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如果说现实中的食物是我们生命长度延续的能量基础,那书就是文明的食粮,是我们生命深度延续的精神能量,而电子书更像是“外卖”,可以让你随时随地领略各个地域的“特色美食”。
如果你还徘徊在想读书而没有读书的阶段,不妨从现在开始,就是现在,拿起一本书或打开阅读APP、小程序,从三分钟的公交站、半小时的候车厅,甚至更久的列车途中,打开扉页,去开启你的全新的人生吧。
“我是优秀荐书官”
推荐图书:《人性的弱点》《明天更好》
推荐理由:《人性的弱点》,卡耐基的这部作品值得一看,因为这样的理性思考很有利于我们向内求,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并接受苦难,给予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勇气,向内求,有种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很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发现,推荐阅读。
《明天更好》,邹佩的这本书,通过平凡的文字娓娓道来生活当中那些被我们忽略掉的小确幸、小情绪。通过自己的经历,见识,社会活动,用自己细腻的情感文字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姿态,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中有一种心灵安歇的宁静,亦如夏日,即近日闷热空气中的一缕微风拂过读者的心灵。
(照片由受访读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