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从群众文艺创作的“白发学员”说开去

2024-03-11 16:56 来源: 文旅中国

某地之前办一场群众性文艺创作的培训班,遍邀业内名家,教授小戏小剧创作的技巧与经验。名家的水平自不必说,从理论到实践侃侃而谈,可谓“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台下的学员呢,也是听得认真仔细,现场交流互动的气氛热烈。唯独有一点看起来扎眼,即台下学员,大半已经白发苍苍。

一方面,要为上了年纪的群众文艺创作者鼓掌,向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态度致敬;另一方面,也要表达一个忧虑,不论群众文艺创作还是专业舞台艺术创作,人才梯队建设非常重要,失去了年轻人的加入,未来的创作怎么办?

分析群众文艺创作的“白发学员”问题,应当先从群众文化事业的受众群体说起。

当前在多数地区,群众文化事业的主要受众群体,就是老年人。这与我们的国情相关,社会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增多,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占比也就增加。另外,除了老龄化、社会节奏加快导致中年群体生活压力增大之外,老年人成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主要受众,也与这一事业多年来缺乏创新和活力有关。

以群众文艺创作为例。近年来,各地作品不断涌现,但是真正的精品数量,还不算多。有的作品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不了解农村生活却频频自揭短处;有的作品演员一上场,观众就“尴尬得坐不住”,浮夸的表演没有一丝生活的痕迹。

群众文艺创作曾在历史上涌现一批经典,核心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不管是年轻受众还是老年受众,缺少的永远不是“海量的作品”,而是“稀缺的精品”。所谓精品,必须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

如果一部小戏,既不能让人哭,也不能让人笑,看完只会让人尴尬,演员只会梗着脖子喊口号,这样的作品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班上的“白发学员”现象,就是跟这一领域的受众逐渐减少、影响力逐渐减弱,有直接关系。因为一个行业没有吸引力,给创作人员带不来获得感,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学,也静不下心来写、来采。

群众文艺创作,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有思想和灵感的火花,有深厚的生活经验积累,才能捧出一部好作品。没了新生力量,群众文艺创作的未来是危险的。人才断档如果成为既定现实,在今后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所以建议各地,重视群众文化事业,重视群众文艺创作,从人才队伍、政策保障、资金扶持上,想想办法,不能无动于衷。

(图片均由苏锐拍摄)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