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2月,我们推送了《“300张”的故事,爱乐人的情怀》一文,记录了爱乐人曾伟独自一人完成策划、撰稿、运营等全部工作,开通公号发布系列作品《曾爷荐碟300张》的故事。一年过去了,曾伟的另一个“荐碟”系列《碟海拾贝》也已完成全部300篇的发布,成为他为自己寄托情怀、为爱乐人做好服务的又一个大动作,初心依旧,风采依然。《碟海拾贝》最令人感怀的,除了一张张唱片、一段段故事,更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坚守、爱乐弥深的心情。(罗群)
文旅中国app相关文章截图
与爱乐人谈心,为爱乐人服务
曾伟
在2022年“荐碟300张”过程中,我是最受益的一人。首先是在这个推荐过程中,通过选片、听片,以及浏览专业唱片评鉴有关该唱片的评述,我得以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是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再者朋友们的点赞、转发,也是对我交作业的点评,让我颇感欣喜。
时间跨入2023“金兔年”。新年新目标,根据乐迷和朋友们的反馈,我琢磨了一段时间,想出来了《碟海拾贝300》的主题。
去年的《荐碟300张》是以作品录音为主旨,以介绍作曲家作品为主线,推介作品的优秀演绎录音。今年的《碟海拾贝300》则是在“荐碟”的基础上,以单一唱片为主题,详细介绍单一唱片产品。“拾贝”就像海边常见的旅游纪念品,用细绳把各种小贝壳穿起来、做成一个项链,这个细绳就是经典录音、冷门曲目、新人新作、近期新片,而每一张唱片就等于是每一枚小贝壳。
不管是“荐碟”也好,还是“拾贝”也好,最重要的是,我确定的主旨是强化“服务功能”,给乐迷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唱片信息。
曾伟(右)与音乐家合影
例如女指挥家西蒙娜·扬指挥汉堡爱乐乐团在2005年至2015年间在易北河爱乐音乐厅演出《布鲁克纳交响乐作品全集》SACD套装,这是历时十年完成的11部交响乐的录音工程。西蒙娜·扬是目前第一位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女指挥,还指挥维也纳歌剧院录制了瓦格纳全套“指环”。这套唱片从策划到完成,记录了十年间一位指挥和一支乐团的音乐季演出,也说明了好录音需要时间,需要制作方对音乐产品投资的远见。
为了让现场音乐会观众更全面地知晓演奏家,我遴选了在9月下旬国内几个城市巡演的钢琴家安娜·盖纽神涅刚刚发行的《摇篮曲》。
冷门作品选择上,以大家经常听说但录音版本不多,或者发烧友平时不会去买的唱片录音为多,比如意大利作曲家乔治·菲代利克·盖迪尼的《信天翁协奏曲》,英国作曲家塞缪尔·科尔里奇-泰勒的《海华沙之歌》,美国当代作曲家内德·罗雷姆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勒卢瓦·安德森首次录音的《钢琴协奏曲》,拉脱维亚作曲家佩特里斯·瓦斯克斯小提琴协奏曲《遥远的光》。
在器乐作品的选择上,偏重容易被听众忽略的乐器,一般来说,乐迷的“听片菜单”排位靠前的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或者中提琴、竖琴可能都不在菜单首页,所以我特别选择了中提琴、竖琴、小号等作品的新唱片。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唱片选择上,选择一些重要音乐事件录音,如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小泽征尔的“生日”礼物。进一步说,就是选择音乐家首秀大碟或生前最后的录音,如钢琴家霍洛维兹生前最后的一次协奏曲录音。
在文稿篇幅上,尽量满足读者“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只提供干货,不谈风花雪夜式的聆听感悟,让有丰富阅历的读者从自身的感悟去听、去理解。
《碟海拾贝》第300篇页面截图
根据我对一些乐迷的了解,因为语言问题,唱片信息不能够全面了解,所以在唱片曲目及演奏者信息方面,我尽量提供全面,这是我的硬性服务标准,比如介绍现代芭蕾舞剧《洋葱历险记》。
在这里,我要感谢指挥家卞祖善先生,他对文稿中出现的谬误及时给予纠正。感谢华裔作曲家陆伟莉女士,她为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提供了专业信息。感谢网友Simon、芭蕾舞音乐藏家/舞台摄影师“游吟诗人”,给我提供了很多唱片方面的信息。感谢所有关注我和点击阅读的朋友们,你们是我能够坚持下来的动力。
(合影由曾伟提供,页面截图由罗群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