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芳华依旧,赓续梨园传奇。2023年8月13日,西安易俗社将迎来111岁生日。8月8日,“古调独弹 时代新声”西安易俗社成立111周年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古色古香的易俗社小剧场举行。
座谈会邀请到文化宣传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易俗社创始人后人及家属、老艺术家代表以及各相关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畅所欲言,为西安易俗社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秦腔艺术焕发新时代光辉凝聚力量。
“作为一名易俗社人,作为一名秦腔人,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为我们易俗社走过111年而激动,为我们秦腔有这样一座百年老字号而激动,为各位嘉宾的现场道贺而激动。”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惠敏莉在主持座谈会时表示。
自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烽火余波中诞生后,易俗社筚路蓝缕、坎坷前行,于军阀混战中脱险求生,在抗日烽火中高呼“还我河山”,历百余年沧桑而弦歌不辍,名家频出,至今仍是西北秦腔重镇。多年来,易俗社始终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更是为将古老的秦腔艺术发扬光大而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易俗社身在新城,影响力却是全球的。易俗社是新城区的财富,也是新城区最大的文化的IP。”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郜义表示,秦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它延续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肩负责任,让秦腔艺术更好地走进校园、企业、基层社区,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以点及面,让秦腔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都能体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陕西省秦腔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李鑫表示,把易俗社和秦腔的事业不断在新时代推向新的高度,归根到底怎么办?实际上是六个字、两句话:一个是“思维”,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资金”;两句话是“还是要走改革的路,吃开放的饭”。
原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编剧王小康表示,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设,对易俗社、对秦腔的宣传力度太大了。中亚峰会期间,国家领导人的夫人也都到此来参观,更是把易俗社推向了世界。今后,要大力推进易俗社体制改革,如果易俗社可以变成像研究院一样的事业单位,易俗社还能飞得更高。
在111年的岁月里,易俗社始终秉承着“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借助这方秦腔舞台,用戏曲推动社会的进步,为戏曲、为秦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座谈会上,新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赵晓程,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曾在易俗社工作10年的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原副总队长李亚光,以及戏剧理论家、文艺评论家胡安忍、甄亮、阎敏学、苏育生、雒社阳、丁科民、何桑、南璐、杨云峰、杨居礼等专家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为秦腔及易俗社的发展建言献策。
西安演艺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宋晓琳表示,希望易俗社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主动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易俗社111年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代代易俗社人的殚精竭虑,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业界专家的厚爱和指导,离不开我们可亲可敬的戏迷观众。我们将铭记谨记大家给予的厚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时代做强做大百年易俗社文化品牌!”惠敏莉表示。
据悉,为回报广大戏迷和观众长期以来对易俗社的厚爱与支持,8月11日至8月14日,西安易俗社成立111周年系列演出活动将精彩亮相。
(尚洪涛、秦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