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道酬勤,一代代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换来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这春满家园。这件八角铜镜,深埋在充满希望的田野,又伫立于大有可为的热土,见证着红红火火的大东北,振兴腾飞的新农村。”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在辽契丹文八角铜镜的“前世今生”故事后,动情地讲述着体会和感触,激起观众和网友的强烈共鸣。
7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播出第九期。节目中,国宝守护人徐帆、马思纯、李宏毅走进吉林省博物院,讲述《百花图》卷、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辽契丹文八角铜镜的前世今生。至此,《国家宝藏》第四季中来自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九大文博机构的27件国宝文物全部与观众见面,助力国宝出圈的同时,也从多个维度让观众看到中华文明根植于血脉的智慧与力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熠熠闪光。
暑期“顶流”,国宝文物再掀博物馆热潮
“如果不是这期《国家宝藏》,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文物现在还能以水下展馆的形式与人相见,山城下次见,有机会一定去重庆亲眼看一看长江,饱览美好河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出这样的文字。线上追更的火热同样也掀起线下新一轮的“博物馆热”。在节目第四季重庆期播出后,仅在第二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便预约爆满,除周一闭馆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至今仍一票难求,馆方为满足广大游客的参观需求,更是从7月20日起延长开放时间。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宝藏》第四季的播出,福建博物院的黄昇墓服饰、德化窑文昌坐像、《与妻书》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为此,福建博物院自7月18日起以特展方式将这三件文物集中展出,以追溯八闽大地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无论是黄昇墓中保存良好、制作精良的服饰品,为研究南宋晚期贵族妇女的衣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亦或德化大师们千年以来将德化窑火传承不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超越着我们对陶瓷的想象;还是《与妻书》中“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条,引得世人缅怀革命先烈的崇高意志……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福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走进来。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博物馆更通过保存、研究、展示一件件历经岁月磨砺的古老文物,成为后人仰观文明的记忆殿堂。而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打卡博物馆更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国家宝藏》再次让“因为一座博物馆到访一座城”成为风尚,助推博物馆成为今夏暑期文旅的“顶流”。
匠心传承,用“文物”打开中外交流互鉴新窗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瓷器,有着与“中国”一样的英文名,如今不仅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也作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成为民间和平往来的使者。而在《国家宝藏》第四季的舞台上,观众不仅看到国宝如何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也在文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张力和时代传承价值之外,感受文物如今正作为中外人民文化联系和友谊的纽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着更为璀璨的光彩。
在《国家宝藏》第四季江西期,作为国家首批64件禁止出境文物中唯一一件元代文物,也是唯一的瓷器,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动人的“前世”故事,离不开当时景德镇制瓷的能工巧匠;但也因为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中国与世界广结善缘,让景德镇吸引着一批批海外陶瓷爱好者远渡重洋,慕名而来。
法国的“洋景漂”KIMI如今来到景德镇已经8年,从惊叹于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到如今已经完全被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匠人匠心所折服,“已经完全融入到景德镇的生活里”的KIMI想到未来有一天会离开,已经开始提前难过;土耳其“洋景漂”迪兰虽然来到景德镇仅1年多,但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博士留学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达到景德镇师傅们一样的水平,并用自己学到的各种本领,继续为景德镇的瓷器发展探索创新;两年前来到景德镇的西班牙“洋景漂”乔曼如今开了一间艺术工作室,直言“景德镇是我们所有陶瓷爱好者的天堂”。
“一部瓷器史,半部中国史。”正如节目中所说,“自古以来,景德镇就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走在创新的前沿、时代的前沿和对外交往的前沿,所展现的艺术造诣、蕴含的人文情感,至今能为世界各地的朋友所理解和欣赏。”《国家宝藏》第四季放眼世界舞台,不断拓展中国声音的传播场域,展现中华文明最为包容性的一面,也成功架设起了一条连接国内国外的文化桥梁。
锚定文明的坐标,聚力文明的远航。《国家宝藏》第四季实现了观赏性、知识性、思想性、传播性的统一,为文化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再一次作出了有益尝试。
(图片由央视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