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非遗 | 让长江流域非遗“活”起来

2024-09-13 13:43 来源: 文旅中国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9月14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即将在湖北启幕。整个艺术季将以“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为主题,贯穿涵盖包括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主题美术作品展、电影周、舞台艺术精品展、合唱周、阅读周、文学周、非遗展以及闭幕式在内等十项重要内容。其中,“锦绣长江”非遗展将于10月23日至10月28日在武汉市四美塘文化公园举办。展览包括非遗展示、非遗体验、云上非遗等内容,将邀请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30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65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

所谓非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即作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这个定义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文化遗产,二是非物质性。非遗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智慧、人类历史的辉煌。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一般常说的长江流域就是指上述区域。长江流域非遗资源丰富,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有1237项,从区域分布来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多的是江苏省161项,其次是四川省153项,再次是湖北省145项,然后是云南143项,最少的是重庆市53项。从门类分布来看,长江流域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多的是传统手工技类229项,其次是传统戏剧171项,再次是传统音乐162项,然后是传统舞蹈153项,最少的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9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要求,指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根本问题,即我们的许多文化遗产,远离大众,远离生活,成了一种僵化的死去了的遗产,因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了文化界和学术界近几年关注的话题。同样,要保护好非遗,就是要让非遗“活”起来。新世纪以来,长江流域的非遗“活”起来,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一些问题。

首先,从认知层面来看,远离百姓生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非遗就像生物物种一样在渐渐消失。例如,因受到新兴娱乐活动的冲击,传统娱乐活动的受众正在逐渐减少。非遗保护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抓住年轻受众。如果不能让非遗在年轻人心中“活”起来,非遗就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非遗项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知晓度低,例如长江流域的苏州缂丝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它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听过名字,却不清楚其具体的制作过程、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再如某些地方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如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的傩戏,由于缺乏宣传推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谈不上欣赏和理解其独特魅力。在现行教育体系中,非遗教育内容占比较少。除部分地区学校会开展一些与当地非遗项目相关的课外活动外,大多数学校未将非遗纳入正式课程体系。这导致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非遗的系统认识和接触,难以形成对非遗的情感认同和传承意识,使得非遗没能在年轻群体心中“活”起来。

其次,从传播层面来看,缺乏媒介活力。非遗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以及一些文化展览和活动。然而,这些渠道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难以覆盖到更广泛人群。在互联网时代,虽然也有一些非遗项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但总体来说,非遗网络传播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很多优秀非遗项目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走进大众视野。传播内容也缺乏吸引力,往往过于专业和学术化,难以引起普通大众兴趣。例如一些非遗纪录片可能会侧重于介绍非遗项目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内容过于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此外,一些非遗传播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导致非遗在大众中传播效果不佳。如果非遗要跟上时代,必须要深度融入受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如视频号、抖音、B站等。

再次,从实践层面来看,缺少时代鲜活。传统技艺难以应用于现代生活:一些传统非遗技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背景下,逐渐失去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例如传统木工技艺、打铁技艺等,其制作出的产品往往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难以与现代工业产品竞争,从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导致这些技艺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另外,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一些传统的非遗习俗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被简化或摒弃。现代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个性化,对于一些繁琐的传统习俗可能会觉得不适应。比如某些地区的祭祀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等,其仪式和程序较为复杂,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简洁化需求不太相符,从而导致这些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面临困难。此外,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历史沉淀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长江流域各省、市、区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文旅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在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尚待提升的空间。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长江流域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们提出了众多主张,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体来看,非遗要“活起来”,还是需要从传承、传播、研究和造血等方面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活态传承是其根本特征。挂在博物馆里,放进文献堆里,都不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方法,因此,推进非遗“活”起来,就要让它在传承中“活”起来,就是要“有人传”或“有人学”。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11月12日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指出,要被推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必须长期从事该项非遗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并且在该项非遗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要推进非遗“活”起来,还需要让它在传播中“活”起来,即多开展一些活动,要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就是要“有人看”。非遗要做到“有人看”,就要做好在大众中的传播。在非遗的十大门类中,传统戏剧、曲艺、民间音乐、传统舞蹈等都属于表演类非遗,对于这些非遗项目,要做好在老百姓前的表演工作,使老百姓得到审美享受,老百姓喜闻乐见。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非遗类项目,如果要走近大众,走进百姓生活,还需要做好展示工作。只有把非遗精湛的审美内涵,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外在形式展示出来,人民群众才会了解它,才会热爱它,它才会在人民群众心中“活”起来。要想让非遗在传播中“活”起来,除了做好表演和展示等工作,还需要做好媒体传播工作,从而扩大非遗的影响,让它“活”在老百姓的阅读和观赏之中。

要推进非遗“活”起来,还需要加强对非遗理论研究。理论来自于生活,是对实践的提炼和总结,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实践。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6年4月生效。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近二十年来,我国非遗得到了有效保护,但要让非遗在研究中“活”起来,即“有人研”,要让非遗理论来指导保护实践。要举办非遗研讨会。针对非遗保护领域的主题和非遗保护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把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经验进行固化,将某个地区或某个非遗门类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运用到更广泛的范围,让非遗在学术界成为一股活跃的热潮。要开展非遗大调查。非遗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要想了解非遗,就必须深入民间,深入田野,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好项目。应该说,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将隐藏在遗产背后的丰富价值发掘出来,用自己的研究唤起民间社会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要想通过单纯的保护来留住非遗,事实上是很难的。单纯保护不但会因资金匮乏而步履维艰,而且非遗所具有的诸多价值也很难充分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尊重非遗传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导激发起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非遗的良性发展。也就是说,要争取改变以前非遗保护中的“输血”模式,使之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使非遗走向市场,简单说就是“有人买”。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传承人收入,从而更好地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经营实现非遗价值最大化,并实现通过文化遗产保存历史、教育后人、发展经济和传承文明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长江流域的一些非遗项目,在市场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有些传承人或保护单位,想方设法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借助非遗为扶贫工作“造血”。例如,2022年“中国茶”申遗成功,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例如,四川省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云南省有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湖北省有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和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湖南省有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江西省有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安徽省有黄山毛峰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江苏省有碧螺春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它们向世界展示“茶和天下”的中国智慧,同时,这些名茶在市场上也有很好的口碑。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经济区域,其涵盖的省份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地理分布广泛,从西部的高原地区到东部的沿海城市,涵盖了多种地形和气候类型。长江作为世界第三长河,其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样,长江流域非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让长江流域非遗“活”起来,对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江汉大学)

责编: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