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文化中国行 | 千年运河流淌 文化记忆焕新

2024-04-27 11:29 来源: 文旅中国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伯渎港和1794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一桥横跨,岁月纵贯,历史往来穿梭,塑造了水乡的旖旎风光,也带来了舳舻蔽水的繁华。古桥、古塔、古窑、古坊交相错落,主题博物馆、特色餐厅、品牌书店聚合成景,原生态风貌与现代气息相携相映。运河水道蜿蜒之处,传承与创新如齿轮般互推而行,锻造出一把新时代的发展之钥。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运河无锡城区段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正是遗产点位之一。

“无锡与运河相伴相生,其发展离不开运河。从空间上讲,无锡老城由运河四面围合,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从情感上讲,无锡人依河而居,代代如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运河。”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介绍,申遗成功后,无锡持续出台相关政策,遵循保护原则,在对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基础上,植入符合保护要求与发展需要的功能业态和服务设施。如,中国丝业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以及读库书房、古窑餐厅等文化休闲空间乃至主题读书会等公共文化活动皆汇入街区性格,从不同维度注解着“丝码头”“丝厂”“窑业”等无锡运河沿线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标签。

杨建民说,目前,清名桥畔仍有大量居民在此世代居住,这些居民的祖辈多以烧窑为生,有着强烈的文化情怀。为保护大运河,他们或提供窑砖烧制的文献资料,或提供资金支持,或慷慨捐出珍品,更乐于向各地游客分享窑业发展历程,成为运河文化传播者。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重要馆藏“金砖”,就出自当地居民世代家藏,为这座以砖瓦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增添了重要藏品。“鼎盛时期有400多座砖窑,烧窑时能染红半边天。成品经由运河流向全国各地,蔚为壮观。”梁溪区作协主席阮夕清介绍,目前,有19座砖窑得以完整保存,其中3座代表性的旧窑遗址就位于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对游客来说博物馆是旅游目的地,对我们而言则是文化记忆。整个街区发展深深融于日常生活,连接着每位居民最为深切的乡情。”阮夕清说。

无独有偶,在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一座“活着”的窑口每年至少“吞吐”6次,单次就能烧成约8000件产品,旺盛窑火支撑住了宜兴紫砂文化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的底气。这便是创烧于明代的前墅龙窑。柴烧技艺传承人华盛子承父业,至今坚持传承古法。从装窑、烧窑、开窑,整个烧制过程持续7天至10天,辅以舞龙灯等活动,场面隆重,仪式郑重。“我们正与本地的非遗传承人和各地青年设计师合作,打磨精品,开发文创产品。接下来,我们烧制的每件作品还会绑定数字身份证,明确标示‘前墅龙窑’出品。”华盛说。

紫砂陶生产制作完成后,作品展示、产品交流托付给一条随河而走的老街——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顾景舟、徐达明等名家都出自这里。作为紫砂文化发源地、紫砂产品重要集散地,老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紫砂陶爱好者、手工艺人以及鉴赏家和藏家。游于街区,一步一店,各有绝活,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是活态的、自发的。

自2015年实施修缮保护,历经9年,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格局已梳理完成。深度参与其中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认为,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达成了与内在文化肌理的有机衔接。紫砂名人故居保护以及民居修缮,融合了生活本真与文化基因,共同营造了典雅又现代的“陶式生活”氛围。多年来,沈旸和团队扎根于此,研究管道、布线、消防、排水设施、古建保温等难点,逐步形成了相关建设导则。

“老街今天的鲜明特色还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宜兴市文化出口基地总经理储诚亮说,“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办文化市集等方式,让精陶、均陶、美彩陶、青瓷等紫砂之外的陶瓷门类也活起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由原来以老年为主,到现在中青年占比大幅提升。街区内只要一有空屋,立刻就被租订。由此可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活力。”



2024年4月27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千年运河流淌 文化记忆焕新》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