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以及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见证着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彰显着我们党的追求、奉献与担当,进而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前进力量。红岩精神作为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既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充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积极探索,也是帮助大学生完善性格、塑造人格、锤炼品格的重要路径,对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强化大学生的报国志向具有积极意义。
深挖红岩精神丰富内涵,凸显思政理论时代价值
红岩精神,是在近代中国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的重庆暨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辖地区,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锤炼和凝结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浩然正气与人格力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伟大革命实践、传承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之中的红岩精神,有特殊的生成背景与发展轨迹,也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大思政课”视域下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不是简单地将红岩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整合进课程教学中,而是要在深刻把握红岩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发掘红岩精神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红岩精神的内在核心。共产党人坚信黑暗必被冲破,光明定会到来,为此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与敌人斗争到底,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红岩志士在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中,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中,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谱写了一曲曲爱国赞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鲜明而生动,是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抗日战争时期,红岩志士积极争取各界力量支持,为形成团结一致、协作互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贡献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共克时艰的精神。因此,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育人实践,必须立足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深刻把握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不惧生死的奉献精神以及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使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在新时代继续散发耀眼光芒。
丰富红岩精神呈现形式,提升思政理论课程活力
红岩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由无数革命先辈不惧艰险、不畏生死,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因此,红岩精神不仅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散发出独特的精神魅力,而且有厚度、有高度、有温度,高洁而真实、庄重而鲜活。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应当以英雄故事和文艺作品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审视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乏一件又一件的鲜活事迹,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是红岩精神最有力的佐证,承载着红岩精神的重点与核心,也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品格与追求,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和资源。此外,《沁园春·雪》《题双乐天图》《我的自白书》等诗作、《红梅赞》《红岩的灯》等歌曲、《周恩来在重庆》《在烈火中永生》等影视作品,都以文艺形式诠释了红岩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其背后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不彰显着红岩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高校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在阐述红岩历史和红岩精神的过程中,有机融入相关文艺作品,借助艺术的感染力来提升思政课程活力。
引入红岩精神社会资源,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根本目的在于以红岩精神培育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为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服务。一方面,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建设红岩精神宣讲“大课堂”,善用社会“大师资”,把研究红岩精神的专家、学者请到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中来,与大学生面对面近距离地分享和讲解教材上没有详细描述的红岩历史背后的故事,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的历史,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红岩专题教学的过程,既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身的观点和建议,又及时回应学生质疑、解答学生疑问、纾解学生困惑,使学生在参与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加强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红岩精神的教学实践中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地方社会资源联动,创建红岩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对学生开展实地教学,增强思政课学习的现场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专题讨论、知识分享等形式,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这就要求红岩精神不仅要进校园、进课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而且要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红岩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乃至实际行动,从而在将红岩精神的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打造红岩精神网络教育阵地,大力推动思政教育信息化进程
以红岩精神提升高校育人效果,既需要依靠思政理论课的传统路径保证教育导向正确,也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宽教育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辅相成的教育联动机制。首先,高校可以围绕红岩精神开设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红岩精神研修班、红岩精神主题教研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鼓励思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发线上红岩精神专题课程,将知识拓展等基础性工作转移到线上,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从而为课堂教学开展思辨性、研讨性等高难度活动争取时间,也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打造红岩精神教育新阵地。教师可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交流群,通过在群组内组织学习分享、知识问答、教学答疑等活动,提升红岩精神育人的互动性。教师也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送红岩英雄人物故事、红岩精神研究成果等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学生施以隐性课程教育影响。此外,积累了大量大学生用户的短视频平台,也可以成为传播红岩精神、推进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可积极开通校园官方短视频号,旗帜鲜明地宣传红岩精神和红岩英雄,通过找准思政教育和学生网络社交生活之间的契合点,紧跟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将红岩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发挥出“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作者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级项目“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领和塑造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为crkrwsk2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