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文物 | 东莞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

2024-04-19 16:55 来源: 文旅中国

4月18日下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之“寻真·历史与美——2023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在广州东山柏园举办。东莞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被评为“2023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是全省入选的5项工程之一。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作为申报单位,受邀代表东莞进行了经典案例分享。

正门

为同类文物修缮作提供借鉴

节度陈公祠位于东莞市厚街镇桥头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以纪念桥头村立村始祖、宋代岭南清海军节度使陈誉,系三开间四进合院式建筑,祠堂规模较大、规制等级较高,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进仪门正立面

由于年久失修、自然侵蚀和1997年在成为文物建筑前的不当维修,节度陈公祠构件老化和安全隐患问题愈发严重。经过勘察及研判,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认为节度陈公祠存在的问题在东莞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中普遍存在,可以此作为典型,为东莞乃至全省有同类问题的文物修缮作有益探索、提供借鉴。因此,自维修设计方案开始,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和厚街镇联合,加强指导力度和质量监管,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少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务求保存文物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2023年5月,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被广东省文物专家评为“优秀”工程。

首进屋脊陶塑、瓦面

有效解决红砂岩常见的风化和修补易开裂问题

东莞不少明清古建筑,包括祠堂、民居,普遍使用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红砂岩易出现酥碱、剥落等风化现象,早期用水泥维修,不仅改变文物原貌,还加速了红砂岩风化。另外一种维修方法就是用环氧树脂加红砂岩石粉修补,但是环氧树脂会使红砂岩透气性下降,维修后仍然易出现开裂、剥落现象。

二进仪门屋脊陶塑和鳌鱼

此次维修为了防止红砂岩修缮后开裂、剥落等问题,首先采取增加钢钉拉结的办法,提升修补部位与红砂岩的拉力;其次,针对一次性修补易开裂的问题,采用分层修复工艺,风化超25毫米分3层修复;10-25毫米的2层修复;10毫米内的修复面层。工程完工至今3年,暂未发现出现开裂、剥落等现象,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首进屋脊陶塑、瓦面

针对文物建筑积水、回渗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因为城市建设,东莞不少祠堂外部标高高于祠堂内部地面,积水容易回渗到祠堂,排水不畅会产生返潮、长青苔等现象。一开始的维修方案只是加深及疏通排水系统,但还是不能解决回渗问题,刚完成施工就出现地面长青苔现象。

首进彩画

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和厚街镇连同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监理及时邀请专家多方会诊,调整了施工方案,采用“引流、阻隔”方式,在建筑内墙地下设渗水槽,将积水引流到三进后天井排水口排出;然后也把原来地下素土垫层改为密度更高、隔水性更好的黏土垫层,提高隔水性。工程实施至今地面阶砖维持干燥、无青苔,彻底解决了古建筑排水问题。

首进前檐梁架

实行三级定期巡查机制和省文物专家指导机制,精准把控工程质量

为提升文物维修工程质量,东莞市从2015年开始,就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定期巡查机制和省文物专家指导机制,在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得到很好体现。通过市、镇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村委会、村民代表定期巡查工地,有效及时发现修缮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方案,有效强化工程时序、技术与质量把控。

四进正脊灰塑及鳌鱼

通过广东省文物专家全流程指导机制,从设计方案评审到施工图纸会审、技术交底以及施工各阶段,均邀请文物专家指导,共邀请了11次省文物专家现场指导,先后就地下水积水和回渗问题、红砂岩修复、屏门样式、灰塑纹样等提出了宝贵的专业意见,为工程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进心间梁架

充分彰显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功能

节度陈公祠,立足“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定位,发挥文物建筑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一方面是建成村史馆,展示陈琏等陈氏家族历史人物及红色革命历史。同时,利用连廊做成微型书吧,增添乡村阅读氛围。

四进前天井左连廊

在重要节庆日子还利用节度陈公祠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比如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厚街镇以这里作为主会场,开展了文物管理员宣讲故事、石刻书法临摹、文物绘画和摄影等系列活动,日常还举办过东江纵队史实图片展、主题党日、小学生文化实践等,让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传承深入村居、融入日常。

(图片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