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从制作、发行到传播开创了政治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一方面通过主持人设置悬念、当事人真诚讲述、权威专家专业诠释的多元叙事方式,诠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传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
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出品的纪录片“China:Time of Xi”(《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以下简称“本片”)是国际主流媒体首次播出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各国持续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内容制作、 运营发行与国际传播上,本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7年以前,内容制作过程,第二阶段是2017年10月14日后,在美国的首播,第三阶段是2019年10月11日后,作为70部精选影视节目之一,在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中国之夜”活动上的展映,此后在阿尔巴尼亚、摩洛哥、希腊、土耳其、缅甸等国家也相继展映和首播。
相较于其他同类纪录片,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政治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从叙事手法看,本片采用设置悬念、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的手法向观众全面铺开表现内容,从客观视野呈现中国风貌,拓展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广度;从运营方式看,本片通过中外合作、外来视角、他者聚焦、国际表达等方式运行经营,多维度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了解、认识和理解中国,延伸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宽度;从传播能力看,本片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渠道、“互联网+”等战略契机,积极传播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丰富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
一、第一阶段:多元叙事诠释“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理念
本片共分为三集,分别是《人民情怀》《大国治理》和《合作共赢》,在制作过程中,每一集开篇均通过三位外籍主持人的引入提问,设置悬念,再通过系列故事人物的经验叙说、案例插入、专家点评等方式,从多重叙述视角诠释丰富内容,以小切口进入大主题,让观众通过小故事了解中国大政策。本片叙说主体多元,视角独特,一方面,来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叙说主体,通过各自的叙说相互补充,共同搭建了话语空间,构建了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多主体切换、多元素交叉等方式构建“点、线、面、体”的叙说风格,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让整部纪录片生动、亲切、引人入胜。
1.不同叙说主体的多重切换
(1)主持人:设置悬念,串联故事
本片在每一集的开篇,都以一名外籍主持人提问的方式引出各自视角下的主题,并在当事人叙说的过程中推动故事的演进。第一集,英国人类学家玛丽安·奥赫塔(Marian Okhta)以“想知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涵义”来设置悬念,开启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第二集美国知名电视主持人、设计师丹尼·福斯特(Danny Forster)以习近平的执政理念源起,回顾了他的从政经历;第三集,澳大利亚工程师、技术专家乔丹·阮(Jordan Nguyen)以科技创新为话题,引出了民生挑战问题。三位主持人串联整部纪录片,用外籍视角引领、把握纪录片的叙事走向和主题延伸。
(2)当事人:切身感受,真诚讲述
本片进一步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人透过自己的视角,运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一集,老人石爬专、十八洞村、娄文娥等小故事,精细呈现出精准扶贫、基础建设、各项政策等成果的实施效果;第二集,宁夏枸杞农场的创新举措、比亚迪的新能源创新产品等小故事,全方位展示出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改革等成果的创新力量;第三集,包括艾丽斯在内的7名肯尼亚姑娘到中国接受培训成为火车司机、中国维和部队在南苏丹保护当地平民等小故事,全力放大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以及“合作共赢”的理念价值。
(3)权威:智库专家,专业诠释
本片再一步让各国各领域的智库代表、意见领袖、权威人物进行点评和诠释,通过专业深入、一语中的,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本片内容的权威性与空前的影响力。例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培养政界精英的体制是非常完善的,如果没有数十年的直接从政经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美国公共智库专家罗伯特认为,习近平曾任福建省省长、浙江省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从人口和生产总值看,每个省市的规模都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赛·莫约认为,我可不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有近14亿人期盼着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个挑战太大了”。
2.不同表现元素的交叉整合
整部纪录片,虽然只有三集,但是叙事手法却通过“点、线、面、体”结构实现了交叉整合,就像一个庞大的表现元素聚合体,从中心主题到分支议题,逐一分解到了案例,落实到了具体的人和事,形成了叙说闭环,逻辑清晰。
站在宏观的视角来看,本片以一个中心(治国方略)、三条叙事主线(《人民情怀》《大国治理》和《合作共赢》)为表现主题,三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本片采用混合、串联、嵌入、链接、呼应等模式,通过不同叙事领域的分支议题,如中国的精准扶贫、医改、教育、高铁建设、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不同叙事形式的主体表达,如纪录片里大量呈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事;不同叙事素材的情景构建,如采用航拍、延时、4K技术、长镜头等手法丰富和拓展镜头语言的情景;不同叙事内容的剖析解读,如采用层层评议和点评方式增加共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多维发力让中心主题的意义呈现得更鲜明、更立体。
站在微观的视角来看,本片通过对多位对象的采访,用平民化的视角和方式,讲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百姓的生活。在叙事逻辑上,故事、案例、人物交集,叙说、点评、解读交错,通过小人物的故事与视角完成了主题的穿插刻画,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主题呈现效果;在叙事维度上,通过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新颖视角、专业解读、鲜活表达的方式,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多声部阐释,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政府宣传口径,打破了中外传播的文化壁垒,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理念赢得了理解和认同。例如,本片通过影像和人物叙说,让国际受众看到了中国由高铁、网购、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带来的新生活,看到了中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特色巡回法庭等等,便在全方位呈现中国人民全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同时,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第二阶段:中外合作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运营范式
本片自2017年10月14日在美国首播后,在国内国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掀起了一轮轮的“中国热”,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事实上,也应证了在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作为“他塑”的客体,往往更能够得到国际受众的理解和认可。长期以来,在国际形象传播中,中国既可作为传播主体用“自塑”的方式进行形象建构,又可作为传播客体用“他塑”的方式进行形象建构。从国际传播形势来看,中国更应该学习西方媒体的传播观念和叙事能力,创新对外表达方式,用国际受众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
本片由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联合出品,英国子午线制作公司承制,通过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的“自塑”和美国探索频道的“他塑”,在中外合作双方的交流对话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国家形象,让故事的讲述者的“自我”诉求和国际受众的“他者”期待相连接,形成了一个非中国、非西方的“第三方”立场,塑造了一个超越以往的全新中国国家形象,实现了中国政治纪录片的巧传播与文化新阐释。
1.“自塑”构建的运营策略
本片中国出品方是五洲传播中心,该中心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承担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外传播发展的职责和任务。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宗旨,长期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打造了一系列传播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发展情况的纪录片,比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的《鸟瞰中国》、与美国探索公司合作的《运行中国》、与英国BCC合作的《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等。五洲传播中心充分发挥熟悉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文化的优势,为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进行形象定位,融通中外的创新理念、创新制作手段、国际化的叙事表达,不仅深度挖掘了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有国际传播价值的中国故事,而且以世界多样化、平等化的观念达成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共识,使之在国内国外产生广泛影响,传播中国声音。
事实上,纪录片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传播中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环境和挑战,要走向世界仍然任重道远。五洲传播中心通过“自塑”方式,通过与国外媒体合作获得渠道模式,探索了一条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发展之路,本片正是通过“自塑”和国外媒体传播渠道完成对外传播的一次优秀的实践和作品。
2.“他塑”构建的创新实践
本片国外合作方是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作为全球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商,探索频道的经营运营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其节目定位、选题、制作,都是围绕着观众的需求。有效的国家形象传播是双向的,需要考虑传者和受者对信息传输和接受。“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阵地是中国以外的各个国家、地域、族群的异文化受众。中国对外传播只有融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才能与之进行有效沟通,让国际受众客观、全面、真实的认知中国。因此,纪录片市场化需要抓住消费者,“讲好中国故事”同样也得抓住国际受众。本片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政治纪录片,与美国探索频道合作拍摄制作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实践。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多元化传播公司、全球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商,美国探索频道通过真实、科学、高品质的内容、精准的受众地位、灵活的传播策略、成熟的市场运作、国际传输渠道占据了世界市场。
本片的成功就是因为探索频道始终坚持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好莱坞大片式的视听感,通过生动的影像展现中国的发展、创新和开放,呈现丰富、立体、多样、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正是通过探索频道成功的“他塑”,才在满足国际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感官体验的同时,让中国的治国理政理念以一种巧妙、隐性的方式实现了国际传播。
三、第三阶段:海外走红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能力
2019年10月11日,本片在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中国之夜”活动上展映,也标志着“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活动拉开序幕,同时该活动也在德国、法国、克罗地亚、波兰、黑山正式拉开帷幕,奠定了本片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海外走红之路。
事实上,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要“讲好中国故事”,从宏观讲有两层内涵:硬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从微观讲有三层内涵:主要是“讲”,关键是“好”,重点是“怎样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时代命题,其实就是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国际表达,讲好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本片通过视觉影像展现了中国的治国理政和全球化价值理念;通过视听话语国际传播提高了故事话语质量;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对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理念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学会巧妙的“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增加筹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希望从中国获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另一方面,中国也愿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全球化,有责任向世界讲述中国党、政府、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要彰显文化实力,讲得有底气;要增强国际话语权,走向世界;要提升文化影响力,越讲越精彩。本片通过影像记录和他者的追忆叙说,让国际受众了解到习近平15岁在陕西延川县插队、20岁担任村支书的人生经历,并让他们对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领导人的人民情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达成价值观念认同。本片通过发生在国内外的故事,例如,来中国学习医护的卢旺达女孩、中国帮助老挝修建铁路、中南亚建设发电站的故事等,不仅通过生动形象、跨文化的故事向世界分享了发展和繁荣的中国经验,而且见证了中国在崛起和发展后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担当。
但我们也需要谨记,要“讲好中国故事”,并非说教和生搬硬套,而是讲好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长期以来,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历经了“感知-认知-认同”三个阶段,在此三个阶段,国际受众通过“叙述-认知-再现-接受-传播”来认同纪录片所要表达内容。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清晰的意识到“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区别,业界应积极促进“方言话”向“普通话”、“中国话”向“国际话”转型,推动纪录片从宣传性质浓厚、表现手法呆板、内容制作刻意、传播渠道单一向“不着痕迹”的巧妙植入、表现手法丰富、内容制作多样、传播渠道多元的模式转变,构建“自塑”“他塑”“合塑”的运营模式,如此方能形成最高境界的情感认同与心灵共鸣,以更国际的表达方式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2.融合传播,提升传播能力的广度和宽度
媒介技术的迭变升级,加速了媒介形态与传播渠道的演化和扩展,形成了全媒体生态体系,不但为中国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平台,而且为中国故事的传播增添了新渠道与新体验。本片正是由于巧妙地把中国的价值观念融入到“故事”,或者说故事本身就映射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感、生活图景与价值观,并通过全球50多个国家的60多家境外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广泛和快速的传播,才提升了故事的媒介能效性,引发了国际受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可以说,本片所能传递的价值将不可小觑,是政治纪录片的又一次探索和提升,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尝试。
互联网的下半场,中国故事的传播力与穿透力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拓展空间。在以后的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应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增强内容形态、传播手段与运营范式的创新力度。在内容形态上,可通过“专属二维码”,并以图文+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更多的辅助内容,将纪录片做到精细打磨和多元呈现;在传播手段上,可构建“大屏”与“小屏”协同呈现的服务模式,尽可能提升国际受众的视听体验,提升国际受众的参与热情;在运营范式上,可在加大海外传播平台的布局的同时,增强与领军的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力度,尽可能构建国际媒体与国际受众的用户画像,更多、更深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心理需求与接收习惯,以便针对性地调整原有传播策略和叙事结构,及时创作能引起他们更大关注并能客观、全面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中国故事,进而进行价值输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向广阔未来,更好地连接起“中国梦”与“世界梦”。
四、结束语
“国际受众开始认同我们的事实、感情和价值,就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开始”。本片跳出了传统的政治宣传模式,通过多重叙事视角、故事化主题、国际化表达的传播方式,以及“自塑+他塑”的中外合作运营范式,不仅用极具吸引力的叙事化解了价值观可能遭遇的文化折扣,成功讲述了中国故事,而且佐证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既开创了政治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又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值得业界和学界深入探究。
特邀作者: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一级艺术研究员,长期从事戏剧影视艺术、对外传播融合研究